艺术领域都有哪些尖端的“黑科技”?

时间:2021-02-24    来源: 艺术商业    作者: 艺术商业

摘要:艺术与科技看似冰火两重天,但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部艺术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的发展史。科技为艺术提供最前沿的材料和媒介,而艺术则为科技输入新的灵感和养分。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所说,“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重逢”。艺术与科技的碰撞总是让人心生期待。本文带你走入9家艺术跨界科技的顶尖机构,不妨一起来看看艺术与科技的实验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艺术与科技看似冰火两重天,但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部艺术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的发展史。科技为艺术提供最前沿的材料和媒介,而艺术则为科技输入新的灵感和养分。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所说,“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重逢”。艺术与科技的碰撞总是让人心生期待。本文带你走入9家艺术跨界科技的顶尖机构,不妨一起来看看艺术与科技的实验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是欧洲最大最久的电子艺术节之一。它是一个巨大的业界聚会:艺术家、研究团队、学院学生、技术公司或其他领域的商业公司、媒体等都会在一年一度的4天艺术节中来到林茨。如果能够获奖的话,那更是一个权威的认可,其地位堪比“电子艺术界的奥斯卡”。

除了早在1979年创办的电子艺术节之外,整个系统还包括1996年创办的林茨电子艺术中心、1987年设立的电子艺术奖(Prix Ars Electronica)、未来实验室(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对外展览部(Ars Electronica EXPORT)及对接企业的定制方案部(Ars Electronica Solutions)等。整个体系侧重于“艺术、技术与科学”的结合。

成立四十年来,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一直以“新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作为宗旨,其议题涉及到各种高科技的前沿,譬如电脑动画、人工智能和艺术、生物科技、基因编辑技术等等,并对这些技术进步的各个层面进行回应和反思。正如林茨电子艺术节的艺术总监Gerfried Stocker所述,“让我们兴奋的不是科技,而是我们可以对它们做的事情”。

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


早在1980 年,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和前任校长杰罗姆·威斯纳就共同创立了这所世界闻名的实验室 ,异于其他传统实验室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的思路,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一直致力打破学科建制,涉猎科技、多媒体、科学、艺术和设计等多个领域,跨界混搭是它最擅长的手法。

 

该实验室聚集了全球顶尖的专家和人才。电子墨水屏技术、XO Laptop百元电脑、乐高Mindstorms、Scratch编程语言、全息数字3D打印、仿生义肢等众多高科技都诞生于此。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是世界最前沿的“黑科技”实验室。

“发明一个更好的未来”是实验室的主旨,它的一切创新都是以人为本。实验室的成果都是些极具创新性的前沿技术,突出体现在可穿戴计算(Wearable Computing)、可触界面(Tangible Inter faces)和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等方面,这些技术都为如何提高人们生活、学习、表达自我、工作和娱乐的水平提供解决答案。
实验室在科技和艺术领域的跨界混搭的尝试,为现代艺术家们提供了借鉴性的范本。理解、接受和运用科技进行艺术创作成为未来艺术家的必然趋势。如何利用科技开拓人类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形式将是非常令人期待的尝试。

 

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


《今日美国》将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评为“最理想的在数码艺术中沉浸自我的十大坐标之一”。德国国际广播电台(Deutsche Welle)在全德6500家博物馆中选出10家“你值得了解的10座德国博物馆”,ZKM亦名列其中。

 

ZKM位于德国卡尔斯鲁厄,是一家跨学科的艺术博物馆和新媒体研究机构。自1997年开放后,该机构已成为现代艺术和新兴媒体技术创作和展示的一个重要平台。

ZKM由2所博物馆、2家研究所、1家图书馆和1家实验室组成。凭借它们的资源,ZKM在探索跨学科项目和国际合作方面拥有宽广的可能性。它将艺术与媒体的产出、研究、展览、活动、协调和记录纳于一身。首任馆长Helnrich Klotz教授,也是前法兰克福建筑博物馆创办人,他的设想是把ZKM建成一个“电子/ 数码时代的‘包豪斯’”,继续拓展德国艺术设计在1920–30年代的国际前沿探索和影响力。

时至今日,ZKM 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将艺术领域的众多方面融汇于一身的文化机构:其功能涵盖了创造与研究、展览与演出、教育与拓展、保存与修复等。一方面,它履行着与传统博物馆一致的收藏与展示职能;另一方面,通过对外邀请客座艺术家驻馆创作,也通过自身的研究人员,ZKM 致力于为新艺术的发生创造条件:既有展出,又有产出。因此,ZKM 才被称作一个艺术中心,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

从1997年开馆以来,ZKM举办的展览在艺术类型上可谓无所不包,从装置到建筑,从影像到游戏,从声音到舞蹈,所涉及的创作媒介之多样、动用感官之丰富,常规的现当代艺术展馆难以匹敌。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也是万维网的发源地。CERN的主要功能是为高能物理学研究的需要,提供粒子加速器和其它基础设施,以进行许多国际合作的实验。

 

作为国际最顶尖的实验室之一,其旗下的艺术项目Arts@CERN也同样让人惊艳。Arts@CERN项目驻地项目起始于2011年,一直致力于艺术及科技领域的跨界互动。正如其网站中写道:“原子物理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探索着我们的存在,探讨人类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及意义。”

 

Arts@CERN有两个著名的驻地项目:对撞(Collide)项目:这是一个为期三个月、邀请艺术家在这个实验室进行研究创作的项目,参加的艺术家将得到全额资助,奖金高达1.5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9.8万元)。另一个加速(Accelerate)项目为期一个月,不限职业,学者也可以访问。

 

测量公社


成立于1994年的测量公社,是荷兰科学文化艺术的重要推手。测量工社的工作以实验室作为基础,并分为教育、生态、生物技术、医疗等不同的特定主题。

公会其中一个分支实验室Open Wetlab,专注研究生物科学和生命相关的道德伦理规范。他们提倡生物科学应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利用艺术家、设计师和群众的参与,创造新的媒介形式,以催化剂的角色推进全球范围内的生物科技发展。其研究的对象是生命体,像植物、动物和人;现有的项目包括合成防弹皮肤、微生物研究、干细胞育种牙、开放基因组等。生物科学利用生命系统和生物体来发展和生产出有用的产品,艺术家则运用了这种科学实验方法,以新的审美角度和直面生命体生长的态度创造出一系列的作品。

测量公社一直将技术视为社会变革的工具,致力于探索实际的解决方案,以期在未来创造一个不同的世界。这项伟大使命也让测量公社汇聚了广泛的合作者:从普通市民、研究人员、教育者、技术人员到艺术家,设计师和管理人员等等。

法国“利希”研创中心


“利希”孕育于蓬皮杜声音研究中心,该中心创立于1969年,一直是蓬皮杜中心属下的研究机构,2001年至2006年期间的负责人是哲学家斯蒂格勒。正是在斯蒂格勒领导下的声音研究中心里诞生了“利希”。斯蒂格勒领导的声音研究中心任务主要为围绕着“爱好者”这个概念发展与应用新兴的电子音乐技术,而“利希”的研究在其真正创立后的三年间(2006~2009)一直服务于蓬皮杜中心,研发联结电影与“爱好者”的共享性网络平台,也有参与蓬皮杜中心的展览实现。

 

研发的成果全部数据开源,其中“时间线”(ligne de temps)是主要并基础的视频音频评论分析软件,重心放在视觉化不同类型的评论,多样化关联及扩展评论深度的设置上。而另外两个较为突出的成果,则是知识视觉化关联软件“连环”(Renkan)与基于法国境内资源的多语种艺术数据档案(Joconde Lab),后两者同样突出评论的类型识别、多样关联及深度扩展的技术与界面实现,且与“时间线”可相互兼容。

2009年,“利希”正式独立于蓬皮杜中心,成为独立非营利研究机构,主要以项目的方式接受资助。

 

“利希”的研究项目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在Web2.0和社交网络的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公众,并探索数字网络技术环境下,感知的状态为何,预计如何在技术中调动与实现感知更具体的在场,并生产怎样的表达和知识。总的来说,它是一个思考如何将20世纪的消费主义社会转变为一个基于新形式交流与合作的社会实验室。

 

Rhizomatiks


许多人认识真锅大度是从里约奥运会闭幕式的《东京八分钟》开始的。短短的八分钟,传统技术无法创造的视觉冲击力惊艳了全球。出生于1976年,毕业于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的真锅大度,目前是日本最著名的新媒体艺术家之一。

2006年,他聚集了一群来自不同领域的具有设计、艺术、建筑、数学和工程学等背景的专业人员,创建了Rhizomatiks公司,将音乐、广告、舞台表演与科技结合,跨领域地为各类项目设计不同的程序。

Rhizomatiks互动性的作品跨越了设计、艺术和娱乐的界限。他们的项目通常涉及使用动作捕捉、kinect体感控制器和传感器收集的大量数据,跟踪舞蹈动作,以再现人体形态和动作的三维呈现。他们还使用投影地图、激光、声纳、机器人甚至无人机设备。

2016,为纪念成立10周年,这个尖端的技术团体成立了三个部门,它们分别是:在娱乐领域开拓的「Research」、展现建筑新概念的「Architecture」、和在数字领域展开解决方案的「Design」,将对科技的探索拓展到了更多元的领域。

佩斯画廊 Superblue


作为世界最顶尖的画廊之一,佩斯画廊一直在做业界最前沿的探索。2020年8月,佩斯画廊宣布成立沉浸式体验项目Superblue,这是与佩斯完全不同的全新企业,也是其旗下新技术板块PaceX的初级研发阶段。

体验型艺术所带来的影响和回报早在此前佩斯推出teamLab大展中已经得到印证,佩斯的高层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消费趋势的转变,即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体验而非具体事物。疫情无疑加速了佩斯这一项目的推进。

Superblue定位为一家致力于“制作和展示能够吸引公众的体验艺术”的新公司,它将开设一系列体验式艺术中心,并与合作伙伴创作新的委任作品。Superblue合作的艺术家包括:Nick Cave,Mary Corse,JR,Rafael Lozano-Hemme,Random International,Studio Swine,teamLab,Carsten Nicolai,James Turrel,Leo Villareall等等,他们都是体验型/沉浸式艺术的先驱和实践者,创作涉及多种媒介。

这种新型的体验也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可能。据悉,Superblue的首家体验艺术中心将于2021年春在迈阿密启动,届时众多艺术家和艺术家团体创作的沉浸式艺术体验作品将展出。

豪瑟沃斯「艺研室」


由于疫情的发生,全世界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也被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创新,以开发虚拟技术来代替日常展呈。豪瑟沃斯画廊旗下的科研项目「艺研室」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日程。

 

据官方介绍,「艺研室」的目标是探索艺术与科技的交集,并为艺术界迫在眉睫的议题提供定制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如何进一步提高艺术的普及性与永续性。

「艺研室」推出后第一项举措为引入虚拟实境(VR)展览模式。HWVR的特色在于其定制化技术堆栈的应用尚未在其他任何行业实现。这一工具利用了建筑、建设和电子游戏的技术,创造了与豪瑟沃斯画廊真实空间大小、准确度无异的虚拟环境,亦还原了画廊的真实外观、氛围与互动性。HWVR由像素级别开始构建虚拟3D空间,而不是依靠组合照片,从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艺研室」还开发了软件,将画廊的艺术品数据库转换为3D资料。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可能比人们预期的要广泛。除虚拟展览外,该技术已被证明可用于规划展览和艺术博览会的后勤保障,以及展览物流和仓储等问题。此外,设在洛杉矶的ArtLab甚至将提供艺术家驻地服务,并让画廊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尝试这项技术。

 

 

 

从这9个机构/项目中,我们看到艺术可能呈现的多元面向,也体验了科技动人心魄的力量。艺术与科技从来就不是一体两面,尤其是当人类面临如此巨大不确定性的时刻,唯有合作才能共赢。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