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剪纸遇上瓷器,耀州窑便开出了花

时间:2021-03-12    来源: 宝库    作者: 宝库

摘要: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一直以为剪纸只能算得上是民间艺术,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实不起眼的剪纸,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瓷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一直以为剪纸只能算得上是民间艺术,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实不起眼的剪纸,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瓷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剪纸也能跟瓷器搭上关系?


中国大多数瓷器,往往会在釉料和胎质上下足功夫,比如纯净明朗景德镇瓷、精致细腻定瓷、低调奢华的汝瓷、天真烂漫的钧窑……像耀州窑这样,凭借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在陶瓷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瓷种并不多见。

在唐代,制瓷史素有“南青北白”之称,地处陕西黄堡的耀州窑,自然也在白瓷的烧制行列中,但又受制于当地瓷土含铁量高,白色化妆土含铁量高,且透明釉的含铁量也高,“三高”的作用下导致耀州窑烧出来的瓷器成为北方白瓷的“差生”。

但耀州窑的匠人并不甘于制造粗糙的白瓷,五代,耀州窑选择突破大环境的约束,效仿越窑烧制青瓷实现逆袭。

在南方普遍烧制青瓷的环境里如何脱颖而出呢?耀州窑匠人在青瓷纹饰上玩出了花样。

划花


一开始,耀州窑匠人们只是在半干的器物胚体表面,用竹刀、木刀等工具,以浅画出线状花纹,呈现出来平面的图案,这种划花技艺跟传统绘画中白描有点相似。

在瓷器上画纹样,也改变了以往以器型和色釉为主的装饰手段,是瓷器装饰技艺上的进步。

剔花


后来,人们不满足于这种平面的装饰性图案,转而追求更有立体感,层次分明的纹饰。

于是匠人们发明了剔花技艺,与划花工艺不同,剔花是在器物胚体表面施釉或施化妆土,划出花纹后再把釉面或化妆土层剔去,用剔花装饰的瓷器花纹清晰立体,感觉像是另外贴上去的。

刻花


到了宋代,剔花工艺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形成刻花工艺。

匠人们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的轮廓线,再在其旁用刀具斜刻,并剔掉直刻和斜刻后夹在刀痕中间的地子,使得纹样明显突出。

两者的区别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忽略,剔花的浮雕感像是在球面上贴了一层,而刻花明显能看出由轮廓到瓷胎的平缓过度。

同划花技艺相比,刻花既具有线描的笔法,还兼有水墨晕染的效果;与剔花工艺相比,刻花既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又可以保留立体效果。

虽然剔花和刻花瓷器有着浮雕艺术的立体美感,但在烧造过程中却存在着相当的难度。

不论剔花还是刻花瓷器都是整体剔刻,这就要求器壁有一定厚度,经刀具刻成后形成器壁厚薄不均,烧造时由于瓷胎的收缩率影响,造成内部应力不同,器物很容易变形,所以成品率不高。

再来,器壁厚度的增加也使器物体重增大,所以当你在参观宝库匠心馆时,会发现大部分使用剔花、刻花工艺的耀州窑瓷器都是大件。

印花


当市场上对耀州窑青瓷需求量激增时,烧制难度大、耗时耗力的剔刻瓷器已经无法满足耀州窑的生产需求,一种简单可复制的刻花技艺应运而生。

如果说从前的划花、剔花、刻花瓷器属于“私人订制”的话,那由印模批量生产的印花瓷器就是“流水线爆款”。
印花技艺是仿刻花工艺,先制作好带有设计纹饰效果的模具,然后按照磨具规格拉出粗坯罩扣在磨具上进行拍打,在器物坯体上模印出纹样的装饰手法。

印花产品集剔刻花与划花工艺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从艺术性角度来讲,印花瓷器已经成为纯粹的工艺品,失去了原有工艺特有的温度。

从划花、剔花、刻花,再到印花,耀州窑纹饰工艺反应的是审美风格从平面性装饰为主,向立体装饰过渡,最后形成立体与平面相结合刻花风格的转换。

宋代政治生活稳定,经济得到发展,诞生了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和行业性质的剪纸。

装饰剪纸是指剪纸从巫术或皮影戏中分离独立出来,走进日常生活,被用于祭祀祈福,或者是服饰上,比如刺绣花,贴绣花等。

而行业性质剪纸,就是将剪纸花样运用到瓷器烧制中,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

比如吉州窑的黑釉瓷类中,就有一种剪纸贴花装饰工艺,是把剪好了的图案直接贴于胎上后施一层黑釉,然后揭掉剪纸就得出釉色与胎色相对的图案。

再回到我们今天的主角耀州窑身上,虽然目前并没有直接资料证实耀州窑纹饰与剪纸的关系,但从耀州窑剔刻花工艺发展时间来看,兴起于五代到北宋时期,正是行业性剪纸的快速发展阶段;又地处陕西,追求立体花样耀州窑工匠不满足于吉州窑那种平面贴花,转而将剪纸花样刻在瓷器上也不是不可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