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31 来源: 环球网文化频道 作者: 环球网文化频道
140万余件文物,收集在这座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于沉默的殿堂中恢弘再现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悠悠时光。通过一件件文创产品,这些国宝,开始俏皮地在现代生活中与观众玩起了“捉迷藏”,也许是咖啡上的拉花,或是雪糕的造型,又是少年为少女系在手腕、刻在心里的红手绳。
从“朕知道了”纸胶带到考古盲盒,博物馆文创在社交媒体掀起阵阵风潮。究竟一件博物馆文创产品是如何诞生的?各大博物馆文创的掌门人们又有着怎样的奇思妙想?在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云看来,当观众进入国博,“就可以体会到,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她更希望国博文创,“能让人从中找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情结。”
到国博体会“我从哪里来,又要去往何方”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商店,高冷的国宝被设计成可亲可感的生活用品。一件斑驳的汉代的瓦当,镌刻着“长乐未央”四字吉语,这份“长久欢乐、永不结束”的美好寓意,穿越时光,被设计成银质镀金的“人气”红手绳。这件单价超过200元的文创首饰,不到一年已经售出近两万条。
每年推出的“明星产品”《国博日历》,在每日一件的文物中,带领读者穿行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2020年的《国博日历》在全渠道销量达到了11万册。“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如此丰厚,它能够给予你的感动太多了。文创产品是很小的窗口,而我们就要从这样一个窄小的出口,通过转化让大众感受到背后流淌的文化。”朱晓云说道。
“国博是唯一一个全面记录中华文华不间断历史的博物馆,一件藏品之所以出现在国博,就在于它是中国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物证。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从远古的鹰形陶鼎,到东汉击鼓说唱的陶俑,至宋元明清的瓷器古籍,每一件文物就如同一颗闪耀的星,照亮一段历史的长夜,朱晓云希望当它们以文创的面貌出现时,“能让你从中找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情结。你会突然被打动,会觉得似曾相识,有着情感的凝结。这是我觉得最好的状态。”
来自文物的灵感,让设计更有根有源
依托140万余件馆藏文物资源,国博已经开发2000余款文创产品,背后的团队是国博全资子公司——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2年,目前公司共有70人,包括采购部、授权业务部、电商业务部,以及线下销售的部门。2016年建立电商旗舰店,已经积累177万粉丝。
朱晓云告诉环球网文化记者,近年来国博保持着每年平均200款的上新速度。“我们会根据一些重点文物开发不同的系列,包括杏林春燕、海晏河清、古代文字系列等等。一般来说,会先根据藏品来形成图库,再将图库中的设计图应用于不同类别的产品上。”她将这份工作比作“桥梁”,“把馆藏文物的灵感、背后的故事,输送给设计师,让文创行业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她看来,大家愿意去购买博物馆更是看重背后承载的深邃文化,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设计重新展现在大家面前,“在这个过程中被夯实的是文化归属感,更是人们的文化自信。”她期待博物馆文创在陪伴观众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能够真正服务于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文创如果要在市场上长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给文创行业提供足够多并且足够好的创意来源,让我们的文创产业变得更有根有源,让设计能够从我们丰厚的历史文化当中汲取到真正的营养。”
做好学术支撑,让博物馆IP拥抱市场
除了文创产品的合作开发,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还负责馆藏文物对外的商业授权业务。公开资料显示,国博通过“国博衍艺”文创品牌,目前已与百余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就近400个文物IP资源进行授权合作,500余款授权商品面市销售。
此前国博曾与肯德基合作,将全家桶外包装,甚至整个门店装饰都换上文物与国潮的元素,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做品牌授权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互相磨合的过程,要找到合适的馆藏文物,提炼出契合合作方、能够产生共鸣的文化精神,这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经过大量沟通的过程中,才会擦出火花,而这些火花其实就是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碰撞、融合所产生的新创意。这也是品牌授权中最值得珍视的成果。”
在博物馆对接市场的过程中,她观察到目前行业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它的文创产业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外部资金、如何和市场进行机制性的对接。另外,在人才队伍的建设的方面,博物馆在储备学术资源的同时,需要用非常规范高效的方式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东西,就需要市场与商业背景的专业人才。”
“博物馆以及馆藏的文物资源都是IP,博物馆要做好专业的学术支撑,把IP的文化精髓提取出来交给市场。”在朱晓云看来,通过不同的环节各司其职、发挥所长,来释放行业和市场的活力,“博物馆未来应该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多地和商业机构以及优秀的外部机构去合作,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