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09 来源:网易艺术 作者:网易艺术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观点,“山水情怀”同样也组成了士大夫生命存在的特殊方式和逃避世俗的诗意空间,文人、士大夫与山水自然的关系,也常常达到“物中有我,物我一体”的人生境界,从而创造出物我泯一、心物交融的绝美画境。
现存于台北的《溪山行旅图》便是范宽之作,垂直如云的山峰、澄澈如练的瀑布、乱草堆积的土丘、树后隐现的阁楼、汩汩流淌的清泉,这一切都是他所创造的,在其雄浑的笔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情感的全部倾注
精致浪漫,卓尔不群
北宋时期政治经济的相对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文人画家崇尚山林寂静、泉石啸傲、渔樵归隐、亦游亦居,追求雅致的精神生活,于山水中探寻性灵。
北宋时期画家们笔下的山水,有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有的“峰峦深厚,势伏雄强”,不论是雄壮还是秀美,其中都显露出草木山水的灵性。
许道宁的《关山密雪图》生动展现了深山春雪过后的景色。画的上部雪山巍峨,整幅画卷的上半部分被高大的山体所掩盖,起伏雄壮的山峰之上树木茂密,作者运笔凝重有力,展现出刚劲雄厚之势;而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则是描写初冬雪后的渔村生活,为表现细微处雪后的阳光,他以水墨为主,于树头苇上微染金粉,雪山留空白底,俨然一幅清丽秀美的雪后渔村图。
北宋山水画中有长松巨木、断崖清溪、峰峦迭起、云烟幻灭,这一切的景致,经过画家妙手所绘,不下堂筵,便可坐看云起,望穷泉壑,听幽谷猿哀鸟啼,依稀在耳,看山光水色,荡漾夺目,感受万物之灵性。
北宋诗人王观在诗中写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眼中的山水,和自己一样,有着离别的伤感,泪眼朦胧,庐陵郡太守欧阳修也曾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欧阳修看来,在山水之间体味到的乐趣与快感,要在心中领会,寄托在喝酒上。同样画家笔下流淌的一山一水亦有情。
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曾道:“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翠积如云烟。”江上的山峰重叠,仿佛有无尽的哀愁,亦能唤起观画人缠绕的愁绪。文人本就多情,在见到这千姿百态、意境高远的山水之时,又怎能不认为山的每一座险峰、水的每一道波纹都在向自己传递情感的讯息,从而唤起自己无端的悲喜呢?
理学助成经典
理学本是宋朝王室为巩固政权的产物,却最终演化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可泯灭的经典,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北宋的山水画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
北宋山水画家作画时重理法,这就和理学上的“重理”是一致的。理学家重视“格物致之”、“穷理尽性”、“观物察己”等思想观念,十分强调对自然山水画的细致观察与探索,从而达到提高画作表现的真实性和深刻性,这也是山水画家在塑造自然景观的过程中进行四方云游并探本不断求源的原因之一。
在探索人的心智精神的表现上和技法的不断继承发展、更新塑造中,北宋山水画家们也比历代画家更加具有开拓精神。例如,从北宋代山水画范宽的《溪山引旅图》等世人皆知晓经典名作中,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北宋山水画精神理念的宝贵之处以及它所蕴含的思辩性,不仅仅是艺术家主观感受的自然景观,而是处处以物度理、以理度性,乃至以景度情。
我的山水我做主
1.“小景山水”
赵令穰所作之画,画面所呈现的和平深远的基调,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画风,画家一般对现实的感官很敏锐,他们能够将自然景物捕捉后以典雅之笔画出,为后人所称叹。例如他描绘夏天南方暮霭笼罩情景的画作《湖庄清夏图》,此图画风景致,笔墨柔润,生动地展现了湖边柳岸幽居的情趣,池塘中荷叶满布,湖岸边烟树迷离、花落古道,静谧清幽、景色迷人,将作者的创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米芾父子的作品,大多描绘烟云朦胧掩映中的山川景色,其精妙之处在于“见笔见墨”的写意画法,称为“墨戏”,是北宋时期山水画变革创新的主要形式之一。米氏云山常常以“落茄”表现江南烟雨朦胧中的山水景色,满城细雨,触目诗画,充分表现了文人与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其风格与北宋初期流行的李成、范宽画作中的雄峻山川大有不同。
米氏以前,山川景物大都通过精妙传神的写实画笔呈现,而米氏父子则运用简笔淡墨来展现烟雨朦胧的意境。这一新式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画创作技巧上有所突破,为北宋山水画的发展开辟新道路,也是北宋时期山水画中自然观的又一体现。
总结
上一篇:题材仍是国产动漫亟待突破的坎儿
下一篇:大卫·霍克尼的制像术与观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