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24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中国文化报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打破信息孤岛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开馆之初即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如建设了局域网络系统、安防报警系统、门禁系统、官方网站、语音导览设备、多媒体展示体系以及国内首创的四维特效电影《梦回金沙》等,并且在文物和遗址三维数据采集、藏品管理系统构建、文物科技保护及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尝试。
2014年3月,全国智慧博物馆试点工作推进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国家文物局启动智慧博物馆试点工作,金沙遗址博物馆被列为首批7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正式开启了“智慧金沙”建设之旅。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试点单位中唯一一家遗址类博物馆,具备良好的数字化、智能化基础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与定位。”吴彬说。以成为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为契机,金沙遗址博物馆在智慧化建设上进行了辛勤的探索,并建成了以观众为核心的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这一平台站在观众的角度,综合运用各项技术,打造一体化、多样化的参观体验,同时提升了业务工作效能。具体内容包含陈列展览可视化管理系统、数字资源管理系统、智能售检票系统、智慧导览系统、观众数字化管理系统、可视化数据中心等。
从2019年开始,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始启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升级工作,对不同时期、不同供应商建设的系统进行融合集成,力破信息孤岛,真正实现全馆精细化管理、业务无缝协同以及公众服务高效便捷,共完成6个系统功能升级,集成9个原有系统,新建6个新系统,运用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完成遗迹馆首次升级改造,推出全面的线上观展平台。目前,金沙遗址博物馆在智慧化建设上成果丰硕,涵盖方方面面。如在数据采集与文物保护方面,搭建起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了全面的遗址和精品文物保护数据库,包含遗迹馆、76件精品文物的高精度三维数据,博物馆全域360度全景数据,2976件(套)馆藏文物的二维高清图像,遗址区高清航拍等数据的采集与加工工作。同时构建了覆盖全馆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并建立区域监测中心,实时掌握和展示文物的保存环境状况,为文物智慧化保护奠定基础。
在业务管理方面,建成“智慧金沙”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重构面向博物馆应用集成的一站式工作门户,为业务人员提供统一访问入口;建成以协同办公、项目管理、内控管理为主的业务协同一体化系统;建成以藏品、数字资源、文物自动三维建模、博物馆运营管理为主的核心数据资源管理共享体系。在公众服务方面,推出智慧融合服务体系。通过大众版、青少年版、学术版、英文版等多版本官方网站,让不同的观众便捷地获取关于古蜀金沙的海量信息;智能售检票系统实现博物馆全网预约购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将测温、身份信息读取与检票集成,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让观众快速入馆;推出多元化的参观导览服务,开发了智慧金沙导览系统,“再现金沙”VR眼镜、“创意金沙”AR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深挖遗址和展品背后的故事,为游客开启高品质的文化之旅。
“我们希望通过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出土文物以及大量文化景观阐释金沙文化的内涵,尝试应用现场设备和线上平台为观众传达文物背后的故事。比如,通过现场的智慧导览驿站触摸屏,向观众公布了考古发掘现场大量珍贵影像资料,通过三维动态演示、动画等形式复原遗迹原貌;通过‘考古时空门’,应用大量高精度三维采集数据重建祭祀区考古发掘前、中、后的过程,让观众感受考古发掘的乐趣;通过‘金沙祭祀’三维数据影片,让观众沉浸在3000多年前古蜀祭祀的神秘氛围中,感受祭祀区的变迁。”吴彬说。此外,金沙遗址博物馆还推出了云观展平台,主要为未到馆观众或对金沙感兴趣的观众提供远程观展的窗口,该平台也是打破了静态展示限制,通过VR精灵小金的生动讲解,带领观众穿梭在立体的场景中,引领观众的线上参观。
未来,金沙遗址博物馆将进一步整合各业务系统和数据,真正实现系统融合、数据融合和业务融合,使智慧化建设成为博物馆运营和创新发展的工具,促进金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浙江美术馆:数字藏品体系和用户大数据分析相辅相成
据了解,2019年7月,浙江美术馆从藏品体系数字化、搭建用户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和管理体系数字化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智慧化建设。
因为进行智慧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大,要一次性完成智慧化几乎不太可能,所以浙江美术馆采用的方法是成熟一点,先做一点。目前,藏品体系的智慧化已基本完成,用户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开发正在稳步推进中。浙江美术馆拥有近3万件藏品,运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可以解决藏品信息查询和共享的难题。但应金飞显然有着更大的雄心,他认为把美术馆上万件的藏品进行数字化归类,方便用户搜索,这只是智慧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要推广到浙江全省的美术馆,实现几十家美术馆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第三步是把全国美术馆的信息整合成一个大的模板,实现全国艺术品“大联网”。
除了藏品体系数字化外,浙江美术馆管理体系的数字化也可圈可点。“现在我们都是通过网上来走工作程序,哪怕员工出差在外也不会影响工作。内控系统里的管理程序,就像快递业的包裹到哪一个环节都会有清晰的记录,非常高效。”应金飞说。
用户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是浙江美术馆智慧化建设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这套系统可以通过观众在展品面前的动作、停留时间、停留人数来测试展品受欢迎的程度及展览是否取得成功。通过对观众的数据采集,浙江美术馆可以对展览业务查找不足,不断进行优化提升。
“和传统的数据采集系统不同,这套系统通过数据化形式对每一个展览、每一件展品都有一个精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在应金飞看来,这套大数据系统应用成熟后,对全国所有的美术馆都是一套可以借鉴的模板。
但应金飞认为,开发这套系统,是从美术馆的视角跟互联网公司的软件技术来进行融合,“仅凭个体的力量很难完成”。目前,全国很多美术馆都在推进大型主题性创作展览,为建党100周年献礼。而浙江美术馆采用的是一种连环画、插图和主画的形式来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展览。
应金飞介绍,6月25日,浙江美术馆将推出“星驰潮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艺术特展”,本次展览在数字化领域展开了创新性探索,通过设置新媒体艺术的沉浸式空间以及与公众互动的多媒体装置,将浙江省的数字化改革成果真正惠及社会公众,从而在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多维向度中,提高建党百年视觉艺术的传播力与感染力。“小型组画”以“小”与“微”的特点寓意浩渺星空,不仅能呈现饱含历史温度的视觉叙事,今后还将以巡展的方式奔赴各地提高人文交流的便捷性,激发广大公众对建党伟业的内在共鸣。
本次特展有一个单独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星纪元”,通过星空、花海的具象照片进行演绎,再把红色的主题融入其中。“星纪元”的背景音乐采用浙江交响乐团最新创作的《大潮之上》,把交响乐引入美术场馆也显得颇有新意。
应金飞告诉记者:“在创作主题上,我们用一种抽象的、意象的方式把整个空间的感觉表现出来,让观众对展览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展览应该是一种立体的多维度多空间的方式,即使是红色主题展览,也有很多可看、可读、可感受的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艺术家不能外出,但阻止不了他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表达,他们的创作通过线上同样可以传播,新的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两样都不可或缺。”
应金飞认为,美术馆的核心是现在的艺术以及对未来艺术的传播平台。国内美术馆的未来发展一定是智慧化的美术馆,线下线上将会形成并重的关系。
上海大剧院是上海文艺生活的中心,是上海的一个象征。它不仅改变了上海人的文化消费理念,提升了观众的精神生活品位,还通过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将传统与时尚融合,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受到现代科技的丰富魅力。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多数中国观众还不知道现代化剧院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们就建成了代表前卫潮流的剧院。虽然那时对科技和舞台艺术怎么样结合并没有具体概念,但就一个传统剧场的运营和管理来说,我们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也成为中国剧院一个标杆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张笑丁说。
转折发生在2018年。在2018年的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层论坛上,上海大剧院与海内外的艺术机构共同签署了一份《上海宣言》,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各方将融合前沿科技,继续探索新模式下的艺术形式。”之后,上海大剧院把智慧剧院的打造提上议事日程,在票务系统、闸机系统和智慧小剧场方面进行稳步推进。
张笑丁对于智慧剧院的建设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智慧剧院的打造跟其他产业一样,要经历数字化的阶段、网络化阶段,最后才能达到智能化的终极阶段,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过程,要先从局部开始做一些尝试。
“如果剧院一直是传统的形式,不做技术上的更新,就会被时代淘汰。因为所有的行业都是在创新当中求发展,创新能够吸引更广泛年龄段的观众,也一定会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剧场空间变得更有活力。”在张笑丁看来,“固守传统是好的,但是你的方式和手段要发生变化。哪怕就是像《牡丹亭》那样的经典IP,也需要在舞台上做更多的尝试和变革,让观众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魅力。”
智慧剧院的空间打造是系统工程,它涉及硬件系统、服务系统、内部管理系统,还有整个剧院楼宇的系统改造和网络的搭建。目前,上海大剧场将小剧场升级改造作为智慧化的“试验场”,对小剧场里的音响、灯光、吊杆系统、观众进出的票务系统进行全面的更新换代。
改造后的小剧场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可以演奏爵士乐、播放高清电影、演出话剧。全新的音响系统,能够还原各种声场效果。而吊杆系统的设计和搭建,都采用可以快速灵活移动的智能吊挂系统,把整个小剧场的应用模式变得更加灵活。很多制作人在看到这个可容纳200人的智慧小剧场后,都非常兴奋,纷纷表示想为小剧场量身定制沉浸式戏剧。
智慧剧院的打造过程中,上海大剧院也面临很多困难。张笑丁表示:“剧院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演出收入,智慧化建设整个运维的成本非常高,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希望国家能在这方面出台一些政策进行扶持。”
此外,剧院行业缺少互联网科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也需要了解彼此的需求,进行不断磨合。如要打造一套票务系统,必须要符合剧场行业的规律。上海大剧院与某互联网公司合作,仅前期的调研工作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然后才开始做技术上的开发。张笑丁说:“我们认为还是由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情,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智慧化的改造也给上海大剧院在未来剧目的演出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笑丁说:“智慧小剧场要做到专业纯熟才能吸引观众,找到市场。如果不了解这些技术和设备,那它依旧是一个普通的黑匣子剧场。”
7月后,智慧小剧场将正式对外开放。关于智慧剧院行业的未来发展,张笑丁认为,未来的剧院行业不参与到智慧化的建设当中,就会被淘汰或者会被嫌弃。智慧剧院可能将从北上广等文化消费较发达的城市慢慢覆盖到全国。
“我觉得在剧院打造智慧空间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智慧剧院的打造,中国一定会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张笑丁也指出,“内容永远是核心竞争力。内容要吸引大家到智慧剧院里来感受这种智能和科技,如果内容没有吸引力的话,观众为什么到这里来?如果不做好内容,智慧剧院永远只是个空壳。”
下一篇:尹秀珍纽约举办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