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的展览这么多,为什么一定要看这一个?
时间:2021-07-05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 99艺术网
摘要:2021年7月2日下午,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成为安迪·沃霍尔”大展展厅内,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在跟随人流观展的路上,身边一个小姐姐开玩笑地说:“像是来参加沃霍尔的大party。”
2021年7月2日下午,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成为安迪·沃霍尔”大展展厅内,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在跟随人流观展的路上,身边一个小姐姐开玩笑地说:“像是来参加沃霍尔的大party。”
绿色、粉色、橙色、紫色、银色……有别于艺术展上惯用的黑白灰,展厅中这些浮夸且充满热情和时尚感的颜色,显然很符合沃霍尔的调性。
本次展览是安迪·沃霍尔艺术生涯在中国的首次全景式呈现。
汇集了由安迪·沃霍尔美术馆与UCCA从前者众多藏品中共同精心挑选的近400件代表作品,由安迪·沃霍尔美术馆首席策展人何塞·卡洛斯·迪亚兹(José Carlos Diaz)及馆长帕特里克·摩尔(Patrick Moore)共同策划。由于疫情原因,两位策展人未能亲临现场,通过视频对话向观众介绍了本次大展的策展过程和亮点。
展览以五个章节展开,通过非线性叙事深入聚焦安迪·沃霍尔众多作品、档案资料和历史照片。这是除安迪·沃霍尔美术馆之外,首次以此方式呈现的安迪·沃霍尔个展。
章节一 “缘起”
该章节聚焦沃霍尔的早期绘画作品、文献照片,及其最初作为移民和拜占庭天主教徒在匹兹堡工薪阶级社区的早期生活。沃霍尔的母亲朱莉娅·沃霍拉作品的呈现让展览充满惊喜,从中也能看出其对沃霍尔艺术创作的影响。
这一章节还展示了沃霍尔藉在时尚品牌和百货公司工作而成功涉足商业艺术,并在此期间创作的最早的波普绘画作品。此次展览将首次展出沃霍尔此时期为百货商店所设计橱窗的重制实物和历史照片。
章节二 “摄影师沃霍尔”
“摄影师沃霍尔”章节完整呈现了其职业生涯从拍摄主题到各种实验探索在内的摄影艺术实践,其中包括众多与其同时代的人物和合作者的肖像照,这些肖像照为艺术家的丝网肖像创作提供了素材。
此外,这一章节还展出了沃霍尔的拼合摄影、快照亭照片、宝丽来照片,用较为传统的黑白照片拍摄的电影场景和都市夜生活,以及集艺术家和摄影师于一身的沃霍尔用相机记录下的个人生活。
与沃霍尔的丝网印刷作品如《花》(1964)和肖像系列共同展出的,还有此前鲜少展出的沃霍尔曾使用过的设备,如宝丽来Big Shot相机、辅助手绘波普作品底稿的投影仪、16毫米电影镜头、投影胶片和其创作中挪用的源素材。
章节三 “电影作为客体”
在谈到本次展览与其它沃霍尔的展览有何不同时,策展人何塞·卡洛斯·迪亚兹谈到:本次展览强调了沃霍尔作为电影制作品的身份,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展览中展示了超过 24 部重制的沃霍尔电影作品,其中包括多件‘试镜’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的拍摄对象都是沃霍尔圈子中的明星和充满创意的人。这些重制影片高品质的视觉效果和画质是前所未有的。
在沃霍尔的一生中制作了将近600部电影和2500个视频。本次展览中展示了难得一见的“试镜”系列、标志性的《帝国大厦》(1964)、此前鲜少展映的16毫米胶片电影,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节目。
章节四 “沃霍尔重塑”
该集中展出了沃霍尔的商业艺术创作。展出的作品包括金宝汤、布里洛盒子和可口可乐,以及新版本的玛丽莲·梦露丝网版画等。
章节五 “非物质”
“非物质”章节探讨了沃霍尔步入生命最后阶段与灵性的抗争。这部分作品沉淀出了沃霍尔真正迷人的创作观念。
“成为安迪·沃霍尔”大展为我们提供了观看和研究安迪·沃霍尔的丰富视角与素材,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这位跨学科、跨领域的商业艺术奇才的好奇与思考。
01 为什么沃霍尔如此钟爱名人肖像?
无论是摄影、丝网版画,还是电影,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中,名人肖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且具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对沃霍尔的研究中,很多都在讨论他的肖像作品,这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以理解沃霍尔作品的时代语境。
如果把沃霍尔纳入到战后美国艺术的序列中,那他显然不像是个严肃且有思想的艺术家。沃霍尔肖像作品的基础媒介属于摄影的范畴,在当时推崇纯艺术,诸如抽象画的美国艺术界来说,算是个不入流的另类存在。
他性格古怪、热衷于自我宣传,从不把兴趣放在某个特定的图像或者题材上进行深入发掘。他对复杂的哲学和高深的艺术理论似乎并不那么热衷,在大家都在通过艺术对自我、心理、图式、历史、政治等进行深刻思考的时候,他风轻云淡地说:“如果你想了解安迪·沃霍尔的一切,只要看看我的画作、电影和我的表面,我就在那里。它背后什么也没有。”
沃霍尔对于形象和面孔的热衷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
孩提时期的沃霍尔孤僻不善交际,曾经历了三次精神崩溃,患上一种名为“风湿性舞蹈症”的神经系统疾病,并因此而辍学了一年。
疾病不仅带给他较弱的肌肤和稀疏的头发,成为了他永远无法克服的自卑点,也让他成为了一个敏感社会的弃儿。
沃霍尔一直认为自己的形象没有什么吸引力,在9岁的时候还做过鼻子的整形手术。在20多岁的时候,沃霍尔特别喜欢用灰色或者白色头发来吸引注意力,他甚至收藏了40多个假发。
名人是与潮流、商业、名气、大众消费和身份问题最接近的人群。借助对名人肖像的表现,沃霍尔深刻地思考了肖像作品的观念问题。通过这些作品,他在传递一个信号:无论你是个普通人,还是个名人,作为视觉符号的个体,在被各种面孔充斥着的后现代时代都将成为流行元素的一部分。
02 “名气”到底是什么?
作为一个热衷于尝试新玩意儿和追求时尚的人,沃霍尔显然不会把自己大把的青春都奉献给绘画。他非常喜欢摄影和电影,尤其喜欢宝丽来相机。从1950年代末到1987年,在他去世前的30年间,为当时几乎所有的文艺圈明星都拍摄了宝丽来照片。
通过摄影,沃霍尔拓展了肖像作品的概念和外延,也打破了艺术与流行文化的壁垒。他是为20世纪60年代的肖像画带来了重要价值的人,也是使得肖像画在艺术领域,而不是在时尚杂志摄影之类短暂的媒体里显出其意义的人。
沃霍尔的肖像作品违背了肖像画的传统,更多表现出了一种轻率、快速、随意,只流于外观而不探索灵魂的意味。在流行元素日益充斥着大众生活的时代,他毫不避讳地提出了他的问题:相比对美学深度的探索,金钱和对金钱的追求则来的更实际和有意思。
然而,如果你认为沃霍尔就是这样一个只追求名利,没有深刻思考的艺术家,显然是你肤浅了。
沃霍尔曾预言:“未来,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他对名人、潮流文化、外貌、身份如此着迷,并乐此不疲地对它们进行表达,背后其实都是沃霍尔对于“名气”这个问题的探讨。正如查尔斯·索马里兹·史密斯所解读的那样:
“也许因为他的讽刺、超然和不经意使他像个艺术家,不过尽管愤世嫉俗,他还是承认这些都是他生活的世界的特征,而他的艺术——速战速决,在一个图像复制一日千里的世界上,为自己找一个安身之所,也是表达这个世界的恰当的方式。”
03 对死亡的迷恋
对死亡和宗教的迷恋深深地影响了沃霍尔的创作,尤其是他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创作。
1967年某天,一名叫Valerie Solanas的女权主义者走进安迪的工作室,掏出手枪朝他射击数枪后转身离开,身受重伤的沃霍尔被及时送到医院而幸运捡回一命。
沃霍尔曾在采访中说道:“我创作的一切都与死亡有关。” 鬼门关走一遭的经历让他的作品中带有了更多对死亡和宗教的思考。
重叠在一起的面孔、彩色的骷髅头、布满划痕的心脏……让我们走进了沃霍尔对死亡或恐惧或迷恋的世界。
04 “成为安迪·沃霍尔”里还有什么?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曼哈顿,没有人不想参加安迪·沃霍尔的“工厂派对”。
银色的墙壁、破碎的镜子、将一切包裹起来的锡纸,还有那座躺在角落里的红沙发……
“工厂”是集美术创作、电影制作、没事闲晃于一身的神奇组织;它以举办派对而著名,是当时的艺术家、电影明星、摇滚歌手等文艺青年的聚集场所。
在此次“成为安迪·沃霍尔”大展上,以“工厂”为灵感,设置了互动区域“波普工厂”。在此区域中,复刻了当年纽约名流们趋之若鹜的红沙发,还有机会体验制作丝网印刷,让观众定制专属于自己的波普印记。
除了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之外,此次展览活动还策划了包括百年名流:安迪·沃霍尔时尚波普启示录和“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系列-安迪·沃霍尔的生活影像在内的座谈会和影片放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