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的不死精神
时间:2021-07-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中国文化报
摘要:石涛曾言:“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清代郑板桥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则有句:“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这里所说的“青藤”便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
石涛曾言:“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清代郑板桥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则有句:“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这里所说的“青藤”便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
惊世之才 蒙尘明珠
这位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文艺全才,在策论、诗文、戏剧、书画等领域均卓有建树,他是开启晚明文学先声、诗歌亦奇亦庄的文学家,是不落窠臼、开创“大写意”画风的“青藤画派”鼻祖,是精奇伟杰、汪洋恣意、张扬个性的书法大师,更是与汤显祖齐名的杂剧名家。徐渭曾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不仅如此,徐渭还精通兵法,是善于谋略的军师,是钻研过儒释道、点校过《首楞严经》《周易参同契》《葬书》等佛道经典的杂家。
这样一位复合型传奇人物却被配发了一个道途多舛、极尽沧桑、苦透癫狂、潦落悲怆的人生。明正德末年(1521年),徐渭生于绍兴前观巷大乘弄的青藤书屋,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幼时失父,少年失母,跟着哥嫂长大。徐渭从小就聪明过人,留下了很多机智巧辩的故事,至今还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但科举之路却屡屡受挫,考中秀才后,从20岁至41岁竟8次参加科考不中。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徐渭被赏识其才能的浙闽总督胡宗宪招入幕府,充当幕僚,筹划军务,其间,徐渭代笔的《进白鹿表》受到明世宗激赏,名动朝野。但好景不长,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下狱后,徐渭也受到波及。他多次试图自杀,癫狂之间竟失手打死了继妻张氏,被投入监狱。出狱后,徐渭漫游各地,多次入幕为僚,并创作了大量的书画和诗文,但耿介不阿的性格使得他晚年贫病交加,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坎坷一生。
徐渭曾写诗说: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生命的舛途使他磊落豪达的气性磨损殆尽,接踵而至的苦难把他淬成傲兀疏狂的畸人。晚年的徐渭自称“畸人”(典出《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取“独特志行、不同流俗”之意,正是这种疏狂的气性使得他的作品传达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不为世人理解的愤懑诉诸笔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那是嬗变,是个性张扬,是独来独往的精神向度,对后世的艺坛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书法奇绝 有明一人
2021年是徐渭诞辰500周年,500年来,徐渭活在文化传奇之中,活在他存世不多的墨宝里。为更好地向人们展现徐渭其人、其事、其文、其艺,迄今规模最大、作品最优、参展单位最多的徐渭主题展“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日前在徐渭故里绍兴新落成的徐渭艺术馆开展,走进艺术馆,一幅幅历史真迹仿若一段段鲜活故事,让观者切实感受到这位不世奇才的生命现场。
展厅中,《草书咏笔中堂》《行书群忘诗轴》《草书七绝》《草书咏月诗轴》等徐渭大幅巨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每个字或正、或欹、或癫、或斜、或狂、或醉,恣肆飞扬,生气勃勃。其尺寸和苏州博物馆的《代应制咏墨词草书轴》《代应制咏剑词草书轴》尺幅相仿,创作时间约在同一时期。这几件作品的画心尺寸均为竖353厘米左右、横104厘米左右,丈二巨幅。这种高头大轴的书法形式兴起于明中期,是为适应当时社会刚刚兴起的欣赏中堂书画挂轴的审美需要。
徐渭的书法风格与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及环境密切相关,犹以行草巨幅立轴最显奇崛风貌。首先,中堂悬挂规整的书法立轴,容易拘谨局促无气势。而徐渭这类作品笔画无一定之规,线条忽粗忽细,笔触忽干忽湿,间距疏密不拘,近观似无法度,稍远望去,如屯云滚滚,疾风骤雨,排山倒海,铺张席卷,气势壮阔,摄人心魄。其次,徐渭自称“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本人颇以这类反台阁体的“畸艺”书法自傲。他以恣肆挥洒的笔墨抒发“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的情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赞其书法为“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正是指出了徐渭的书法以无法为有法的潇散爽逸。
画列宗师 泼墨恣意
作为“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的鼻祖,徐渭的画吸收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牡丹是徐渭最喜欢画的花卉之一,展厅中一幅《水墨牡丹图》颇引人注意。此画仅以泼墨为之,花头及叶皆大笔点染而成,枝茎、叶脉用线条画出,虽不施色彩,却有富贵庄严之相,正合徐渭之诗“从来国色无装点,空染胭脂媚俗人”。
借展自天津博物馆的《鱼蟹图卷》,由前后两段组成,一画配一诗,是徐渭画作常见的手法。前段绘螃蟹、芦草,螃蟹以浓墨画出甲壳的坚硬质地,以淡墨画出螯爪的透明质感,以细劲的墨笔挑出爪尖,堪称点睛之笔。后段描绘了一条鲤鱼翻飞于浪尖,仅绘出上扬的鱼头和鱼尾,就将鱼儿即将跃出水面的瞬间凝固笔端,几簇墨点表现出水花四溅的效果。两段绘画各自独立,却用若隐若现的水波连缀,别具匠心。
故宫博物院藏的《墨葡萄图轴》是徐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此次展览中备受关注的展品。画中一架葡萄从右侧穿出,老藤错落,叶片茂盛,果实晶莹。徐渭以草书笔法作画,运笔豪放,叶与果用淡墨加胶矾挥洒,施墨淋漓大胆。画面左上角有画家的自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将葡萄比作抛入野藤中的明珠,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坎坷痛苦的心境。
写意的省思与现代性时空表述
目前,学术界对徐渭的绘画研究多侧重技法、风格方面,对徐渭绘画美学思想的关注和认知仍有不足。而此次徐渭主题大展无疑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畸人青藤”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奔放、姿媚、自我的艺术风格。在领略了“畸人青藤”的书画风采以及后学诸家对其的解读后,多位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谈了他们对徐渭的研究和理解。
1962年,著名史学家徐仑在《徐文长》一书中正式使用“青藤画派”一词,这意味着“青藤画派”作为一个画派开始由隐性走向显性。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张东华从理念、造型、笔法、诗书画结合4个方面指出“青藤画派”画学思想的核心内容:1.“不学天成”“出乎己而不由于人”“本色”等,虽然这些是书法、诗文和戏曲的理论,但同样可以作为徐渭的绘画理论。2.有关造型,徐渭的“舍形悦影”,即是“青藤画派”的空间建构模式。3.笔法来源:草书(书法)入画。徐渭云:“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其呈现方式:是似与不似,追求目标是不求形似求生韵。4.诗画结合:“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维画。”即“王维画”所传达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徐渭是从根本上完成大写意绘画变革的大家。他的绘画以水墨为主,重神韵,重笔墨情趣,把水墨大写意花鸟推向抒写内心情感的境界,开创了近代大写意的画派。“大写意尽管可以得意忘形,却很难做到得意忘我。徐渭的淋漓酣畅,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如醉似狂的状态。徐渭深悟艺术创作中多和少的妙诀,敢于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描绘对象概括凝练。他注重用笔的苍劲老辣与方折劲挺,挥写自如;用色吸收民间美术的敷色特点,艳而不俗;构图上,他多以简洁之图,塑花、鸟稚拙之美,他兼取文人画的放逸及宋画的细致,造就了单纯而丰富的写意画高峰。”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杨大伟认为,写意画在强调表现画家真情实感的同时,须同时强调游心于万物,整体把握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韵律,不受时空、体面、光色、透视等物理现象的束缚,这便是中国文化中所讲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有我之境,又是无我之境,两者只有统一才能成就写意画的境界,而写意画的本质支撑和内在学术理想是“写意精神”,这也是优秀画家创作的根本动力。这种敢于超越客观物象来表现人的精神,无疑是一种生命的自觉。
绘画的内涵要素始终围绕如何表现自然物的空间关系,力图再现与表述自然的空间存在。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王赞认为,徐渭作品中的禅意境界表达,采用了抽象性客观物的时间叙述。禅意的时间性概念在现代审美的活动范围中逐渐变化为跨时空的艺术呈现,因为不论是单纯的空间表达(美术、雕塑),还是单纯的时间表达(音乐、舞蹈),抽象性和经验性的逃逸与重置获得了时空观念的一致性。“我们观看徐渭画作中的藤条盘绕笔痕和竹子笔法的否定之否定的意象表现,再看西方绘画家贾克梅蒂的作品,发现那种肯定中否定、否定中肯定的涂抹具有十分相同的时间性表现。逃逸(时间)的肯定与重置(空间)的否定在看似选择的路径中寻找‘空’和‘有’的心灵寄放。一种空寂般的寥寥数笔,纯粹性的文人挥洒暗示着现代性时空的表述。”
古往今来,中国的艺者常在逆境中求生。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看来,徐渭是他们中最极端的代表,他用大写意绘画铸造了艺术的颓然之美。徐渭的颓然之美中存着一份天地无名的大志。正是这种大志,感天动地,历500年而不衰。在青藤书屋的小小院落的碧地里立有一方石柱,上刻徐渭亲书的“砥柱中流”。旁边有青藤盘转虬然,翻腾而上,堂前的楹联刻有“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小圆门洞之上,是徐渭的手笔“天汉分源”。万物皆得其法,天河各得其源。如是浩瀚世界、豪达元气,方是徐渭颓然自适的归宗,也是他横亘500年的不死精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