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最新大展开幕,用材料回应世间万物
时间:2021-09-18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 凤凰艺术
摘要:9月17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携手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围绕人类的生存困境、生态可持续的主题,探索碳中和跨学科的创新路径,从材料的起源、转化、影响与进化四个维度展开叙事,共同策划“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展览,旨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9月17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携手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围绕人类的生存困境、生态可持续的主题,探索碳中和跨学科的创新路径,从材料的起源、转化、影响与进化四个维度展开叙事,共同策划“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展览,旨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工业革命以来,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性能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所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环境灾难愈演愈烈: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资源紧缺,而新型病毒的出现与肆虐,进一步凸显出人类的生态困境。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能否维系,世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亟迫问题。
事实上,设计领域对于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早在1960年代就渐成趋势,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也从那个时候起日臻成熟。而大量的解决方案,都基于我们对“人造物”的理解和对“材料”的研究,如可循环、再利用、省材料、可降解、高品质、易拆解等等。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可持续设计的需要,这些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的进行迭代,重心不断延伸和转移。例如伴随着碳中和理念和实践的发展需要,就产生了零碳能源、零碳原料/燃料与工艺替代等方法。在上述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携手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围绕人类的生存困境、生态可持续的主题,探索碳中和跨学科的创新路径,从材料的起源、转化、影响与进化四个维度展开叙事,共同策划“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展览,旨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展览汇聚了伦敦设计博物馆百余件经典馆藏作品以及30位中国当代设计师的先锋作品,其中包括伊姆斯夫妇(Charles and Ray Eames)、卡罗·斯卡帕(Carlo Scarpa)、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埃托雷·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马岩松、土上建筑、董功、凯瑟琳·冯·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姜绶祥、吕越、王克震、陈旻、张周捷、Faber Futures、费尔南多·拉波塞(Fernando Laposse)、桑尼·维瑟(Sanne Visser)等。
“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是一场对物质世界独特而诗意的探索,带领观者踏上追溯材料的“起源”到“转化”、“影响”与“进化”之旅。从微观结构到其使用开发造成的全球影响,材料分享着它们在情感、技术和政治生活中难以置信的故事,使人们理解那些深藏于平凡谦卑之物背后的复杂过程。展览既是中西方关于材料与设计文化的一次交流与碰撞,更是全球语境下关于可持续未来的一次共同探索。
第一部分“起源”呈现了材料的原初状态,并通过微观视角展示了它们的独特属性。正是这些独特的属性决定了材料在其生命周期之中的循环和归宿,同时也向观者传递了各种材料无论多么纷繁复杂——它都源自地球的讯息。在“起源”中,观者还将感受材料的情感特质,进而探索自身与材料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部分“转化”探索了18世纪中叶以来大规模生产体系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通过呈现从宇宙飞船到易拉罐制造过程中极其翔实的“幕后故事”,旨在使观者深入了解我们现代物质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此外,该版块还呈现了一系列20世纪初至今的设计大师经典原作,其中包括伊姆斯夫妇(Charles and Ray Eames)、吉奥·庞蒂(Gio Ponti)、大卫·梅勒(David Mellor)等。
第三部分“影响”考察了全球材料开采与消费体系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通过对采矿、橡胶以及集约化棉花种植等产业的个案研究,以及作品《物质世界》所呈现的全球开采系统数据,观者将深刻感知对资源的肆意攫取是如何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第四部分“进化”展望了材料的未来,以及设计师如何在有限资源内探寻更智慧和更可持续的工作方式。该版块呈现几十位当代设计师的作品,为当今材料设计提供了颇有启发性的案例。从大规模工业干预到专注于手工制作的超本地化项目,该版块试图提醒观者,材料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并在解决紧迫的环境与社会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0月17日,展览期间还将呈现系列学术讲座和“材料未来”行动研究等公共教育活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