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到底“策”的是什么?
时间:2021-09-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中国文化报
摘要:策展学的发展总是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新的时代文化主题会促使策展人思考如何从展览策划的角度参与到大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包括文化语境的营造之中,另一方面,策展本身的社会作用、社会责任也要放在社会公共文化空间中去考量。因此,策展工作对于当下社会文化的热点、趋势的回应是十分必要的。
策展学的发展总是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新的时代文化主题会促使策展人思考如何从展览策划的角度参与到大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包括文化语境的营造之中,另一方面,策展本身的社会作用、社会责任也要放在社会公共文化空间中去考量。因此,策展工作对于当下社会文化的热点、趋势的回应是十分必要的。
日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的2021“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活动的首场学术座谈就聚焦“为公众策展:美育的超链接”的主题,毫无疑问的是,新时代策展人需要更加明确自身的文化责任,对于策展研究而言,也需要提升到一个新的维度。
要学会与公众对话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主任范迪安表示,在展览策划中注意把展览的价值、意义落实在推动社会美育上,这是策展新的追求。“新的艺术现象,无论是新观念、新媒介、新材料、新形态,都是策展关注的重点,但从美育出发、与美育链接的展览,就要把这种对象变成具有美育价值的展览内容,经过策展人的转换,使它有更大的可阐释、可解读、可传播的美育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策展人需要对自己所把握的对象材料再提升,展览的呈现方式也要有利于社会公众的接受,让公众受到触动,获得新的体验。把展览策划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值得我们去做更多探索,也必将有助于丰富中国策展学的构建。”范迪安说。
究竟是为了谁策展?作为大众美育的关键一环,艺术策展显然是为了服务公众。那么,为了公众而做的展览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大众美育的使命呢?在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图书馆)副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与艺术教育博士杨应时看来,主要有3个维度,一是 “物”与“人”:深研艺术+理解受众;二是 “境”与“事”:营造情境+创设活动;三是“感”与“知”:触碰情感+构建认知。“通过艺术策展,我们的展览、我们的美术馆空间,应该成为与大众相会的会客厅,也是审美教育的实验室,还是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人才的孵化器。”杨应时说。
“策展的问题是美术馆知识生成体系的重要一环。”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认为,没有单纯的策展问题,也没有单纯的公众问题,策展人在思考和重构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时,必须要思考与公众对话的问题。
如何在策展和公众之间架构沟通的桥梁,事实上,美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的李颖翀提出了参与式公众项目的概念,包括参与、享受、尊重、交流4个层面。“什么项目是好的公众项目?怎么样策划好的公众项目?首先要解决4个问题:参与人员是谁?如何参与?为什么观众想要参与?还有就是参与感受是什么样的?激发观众参与兴趣最简单的方法是让他们有成就感和纪念意义,比如有的博物馆会采用集印章等方式,让观众在看展过程中获得更多参与感;再比如让孩子了解展品内容后进行艺术创作,再邀请家长看展并倾听孩子对于艺术品的理解,这种来自孩子和家长的反馈非常重要。”结合国内外的实例,李颖翀阐释了博物馆项目开发的灵感来源不仅包括藏品、展览,还应把馆舍乃至博物馆运营模式、人员纳入其中,馆内和馆外专业社会力量相结合,共同构成有利于参与式公众项目实施的条件。
不能忽视教育的立场
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教育是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今年夏天,一个可玩、可学、可乐、可爱的少儿科技艺术展成了孩子和家长暑期必打卡的展览。展览以“1个世界”为主题,生态环境为创作内容,以教育作为策展立场,以儿童为出发点,采用艺术装置与科技相融合的方式,带给观展者丰富独特的体验,在互动与共创中渗透少儿全球素养教育。
该项目负责人、教育策展人燕柏彤表示,她希望做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策以公众为中心的展览。“当我需要触及公众时,我的超链接就是孩子——影响着其背后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她分享了自己在“ANOBO 世界少儿科技艺术巡展”策展中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性、科技性、艺术性、国际性,以儿童作为策展视角,增强互动性和共创性,同时运用了AR、VR、3D现实增强技术、全息影像、交互装置、多媒体地面雷达交互等科技手段,展览将科技、艺术、教育尝试做一个适当融合。
近年来,美国博物馆学界提出了以观众为中心的实践范式,从与观众更接近的教育着手,博物馆教育人员成为实践的带头人。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王思怡就教育如何更好地进入策展领域归纳出几个基本问题:你想让观众从展览中获得什么?为什么你对该展览主题感兴趣?在展览当中哪些展品吸引你?展览展示了什么样的主题?我们能否将博物馆中更多样的展品在这个主题下展现给观众,让他们更深入地去理解主题?我们诉说的是谁的故事,又没有诉说谁的故事?基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教育方面的策展人能够为整个策展过程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合作策展的模式和方法,也能够使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和作用得到重新的规划和扩大。
“我们在做每个展览的过程中,都希望公共教育在里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如何能从策展开始就有公共教育的能量融入其中?这一定与场所、时间以及我们开放的心态有关。”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表示,一个展览,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展览,究竟应该怎样通过策展来传播其公共教育的价值?展览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传播系统,公教要与策划同步才能有效用好这个系统。
要善于营造思考性语境
浙江美术馆近几年一直在创新实践一种深度策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强调用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策展,而且更注重展览结构上的完整度与成熟度以及将其转化为学术成果的理论深度,当然最终目的是要进行视觉上的文化再生产。浙江美术馆展览编辑、策展人张海法认为,将学术成果转化为视觉形式应该将其内化,即让展览逻辑更加顺畅,让视觉关系更加和谐。比如在浙江美术馆策划的“湖山胜概”展览中,策展团队将古籍册页以横向方式连续排列,让观众在移动的视角中去体悟古代版画中的西湖故事。这些长卷和册页以波浪的形态呈现,观众置身作品前如同身临西湖岸边。“让观众身临其中,游于长卷之上,最终进入物我两忘、激发思考的境界中。深度策展模式下我们追求构建的空间语境是全方位的,希望培养观众的审美感受力,形成自觉思考的能力,最终参与到美术馆的知识生产当中去。” 张海法说。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薛良也谈到,在策展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深入浅出”的工作原则,将展览的文案进行合理的“翻译”。同时,策展过程中还要辅以“突出明星展品”“加入新科技手段”以及“多元化的展陈方式”等,来拉近展览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从而使美术馆的展览真正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
用什么样的视野和框架看待策展和美育的关系?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项目主管王聪丛认为,在实践层面,策展侧重展示、启示,而美育侧重目标、意义;美育关乎每位文艺工作者的格局,只有把握好策展和美育、普及和提高等辩证关系等才能做好专业建设工作。“通过这些实践和启示,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承担好各自任务。在美育范畴中,我们是‘师’。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层,我们分析物与人,实则做好‘解惑’之职;第二层,谈到境与事,做好优化行业生态之事业,以‘授业’为己任;第三层,谈感与知,不断构建、突破认知的过程,发现并尊重道的规律,以‘传道’为志。” 王聪丛说,只有在这样的身份、使命之下,才能优化行业生态,从而把行业成果放大到社会、历史维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