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最大化?

时间:2021-12-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中国文化报

摘要: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曾指出:“对于美术馆领域而言,我们应当承担起公共艺术教育的责任,创新拓展公共教育服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创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促进文化资源公平共享。”面对疫情挑战,承担美术馆核心职能之一的公共教育更应持续多元化创新,从“心”出发,坚守责任,面向公众推出更有“温度”的公共教育服务。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曾指出:“对于美术馆领域而言,我们应当承担起公共艺术教育的责任,创新拓展公共教育服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创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促进文化资源公平共享。”面对疫情挑战,承担美术馆核心职能之一的公共教育更应持续多元化创新,从“心”出发,坚守责任,面向公众推出更有“温度”的公共教育服务。


在这方面,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艺术博物馆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推出相互兼容的线上、线下公共教育。线上公教以多形态化资源利用为方式,人性化契合公众熟悉的网络平台,融入公众生活;线下公教则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加强馆校、馆院等教育互动,以美为媒,共助美育。


线上公教:从“及时雨”到人性化


疫情袭来,为维护公众对艺术的向往与需求,贯彻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线上公教,或从欣赏性角度,或从知识性角度,率先弥补了疫情对公众艺术生活造成的空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受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博物馆类公共项目共减少67.4%,亚洲范围则为77.5%,而多家博物馆选择丰富线上活动、利用社交媒体等方式持续公教活动。另据上述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全球博物馆的社交媒体、线上学习项目和直播活动增长比例分别为41.9%、18.9%和21.8%。线上公教成为疫情之下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及时雨”。


即便疫情使生活停滞,公教也从未“断更”。中国美术馆官网及官方公众号,推出了一系列线上展览和文章。对美术馆公教人而言,仅由图文构成的线上文章在公众参与感上是否尚有欠缺、美育在屏幕前如何更具穿透力、在线教育是否会陷入“填鸭式”等成为公教人反复考量的问题。而后,以多样化、人性化贴近公众生活的线上公教应时而生。


多样化在于灵活利用图文、视频、音频方式并充分结合馆藏资源。而人性化在于从“心”出发,贴近公众生活,契合不同公众对“美”的需求。线上公教活动的选题不仅要能满足一般活动的线上开展,更要实现“藏品活化”,促进公众与艺术的隔空互动。初心不变,线上公教应保持从公众出发的角度,考虑到活跃在各类网络平台前群体的年龄段、对艺术的理解力和欣赏力,拓展线上公教的美育影响力。因此,或是知识学术、或是灵动活泼、或是引人放松的人性化线上公教活动以视频方式映入公众眼帘。“线上课堂”“名师”与“馆藏作品”成为了最佳搭档。


2020年4月起,“云课堂”“云讲座”、公教直播成为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主要模式。首先,“杨振宁: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余秋雨:中华文化之美”“吴为山:雕塑一个完美的石榴”等先后六集的“云课堂”在各领域大家的精彩演绎下,用艺术为疫情生活带来了一抹光亮。其次,立足公众对学习艺术知识的需求,中国美术馆共录制60集《中国美术馆藏经典作品》,成为“云”美育、“云”志愿服务的代表性项目。另外,公众愈发熟悉的直播活动也参与进公教活动。2021年,中国美术馆与央广总台“大手牵小手”栏目合作的《美在耕耘》线上直播活动,以更为亲近的模式,引导少年儿童与艺术传承人、艺术家们直接对话,突破疫情下孩子们与艺术的空间距离。2021年10月,中国美术馆正式入驻以青年人为主的B站,“‘粒粒皆辛苦’听中国美术馆馆长和您聊”“海霞带你‘起航’”等几期视频发布后,很多网友都在评论区催促着馆长快快更新,“吹爆”和“再来亿遍”更是成为评论热词。


疫情之下,人人都是公教人。从“心”出发,美术馆公共教育正以“在线”生命力,实现着“大美育人人更美,以美为媒促大同”。


线下公教:“温度”与互动


2021年,全球博物馆开放比例由2020年的16%回升至57%,线下公教回归。回归后的线下公教应是与线上公教相辅相成的,也应是具有“温度”的。做好防疫、带有“温度”、教育互动成为美术馆线下公教开展的关键词。


防疫方面,在预约制、控人数、开放空间的条件下,开办少额多次、多点分散的工作坊,改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工作坊在关注到每一位参与者的同时,激发参与者更深层次的主动性,实现公众与艺术“零距离”。2021年中国美术馆“为新时代人物塑像”雕塑工作坊、“出戏入画以美传薪”艺术体验夏令营、“刻刻童心——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儿童艺术体验活动成为了疫情之下联络大小公众、时代楷模与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桥梁。从屏幕前到工作坊,从隔空对话变成亲自动手,课堂虽小能量不小。


做有“温度”的美育,不仅是对活动参与者健康上的体贴,更在于对“心”的关怀。中国美术馆冬日里的“爱心坐垫”使美术馆成为最具温度的教室。同时,“爱心坐垫”的设计利用吴昌硕、齐白石、吴冠中等艺术家的作品元素,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也是从艺术出发,走向生活的“温暖”美育。从“温暖”出发,美术馆的志愿者们同样奉献了一份来自心底的热度。国内外大多美术馆都拥有着一支充满温暖力量的志愿者团队,他们不仅为青少年儿童活动提供志愿服务,而且面向成年公众,为展览提供导览讲解。以中国美术馆为例,2021年“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期间,志愿者参与服务时间突破千余小时,服务公众近万人,这是来自志愿者在疫情之下从“心”出发的“温暖”。


馆校、馆院之间的教育互动是后疫情时代的美术馆公共教育新模式。这一模式在于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艺术资源和普及美育。后疫情时代,一些公众可能仍无法亲自步入美术馆,但思路转换,艺术作品可以走进学校和单位,实现艺术与公众间的“双向奔赴”。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美术馆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史家小学等多所学校、剧院签订合作协议,致力于共同打造全国美术馆示范性美育实践基地,实现馆校、馆院间的艺术作品巡展,让美育萦绕在公众最熟悉的环境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疫情之下,美术馆公教人初心不改,破浪乘风,迎着光亮,定能将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大放异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