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翻身的“印象派”,逆袭之路与幕后大BOSS
时间:2022-05-05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 99艺术网
摘要:“印象!我知道是印象。既然给我的印象如此深,它当然画了些印象!毛坯的糊墙纸都比这张海景画得完整,天哪......”1874年,艺评家路易·乐华在一场展览上看到莫奈的《日出·印象》后,在一篇讽刺文章中对其作出如上评价。语言似乎已经无法表达他凌乱的心情了,当他看到这幅作品时,如同习惯了精致下午茶的贵妇,面对一只突如其来的韭菜盒子。
“印象!我知道是印象。既然给我的印象如此深,它当然画了些印象!毛坯的糊墙纸都比这张海景画得完整,天哪......”1874年,艺评家路易·乐华在一场展览上看到莫奈的《日出·印象》后,在一篇讽刺文章中对其作出如上评价。语言似乎已经无法表达他凌乱的心情了,当他看到这幅作品时,如同习惯了精致下午茶的贵妇,面对一只突如其来的韭菜盒子。
这是一群游离于学院派体系之外的野生艺术家共同举办的一次联展:“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展”,共有29位艺术家参加展览,作品160余件,展览引起了社会巨大回响。
路易·乐华的讽刺给了这群“摆烂”的艺术家们一个新思路,既然一直免不了被骂,日子过得也窘迫难耐,不如就躺平接受,干脆叫“印象派”好了。
因骂得名的“印象派”如同1863的“落选者沙龙”一样,名字听起来都让人垂头丧气。
1875年,印象派又组织了一场拍卖会,结果仍是一场灾难。人们将他们评价为“像一只猫在钢琴上,像一群猴子收到一盒颜料”,很多人在拍卖会现场吵架,差点动手,场面一度失去控制。
那天的拍卖会上,雷诺阿的《包厢》卖了220法郎。
造反有理,自由万岁
欧洲自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一连串长时间的产业革命,以机械动力逐渐取代了古典时期以人力为主的生产模式,可以快速大量生产制造的半自动化工业体系逐渐成型,经济生产力成百上千倍地得到增长。
与此同时,文化得到了全面的重组和更新,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变革,工业革命使人类历史发展从古代进入到现代,而印象派就是工业革命初步成熟时期因应新局面而出现的产物。
印象派的产生并不是偶然。当时,主流的法兰西艺术学院每年举办公开性质的沙龙展,是画家们提升社会地位、进入艺术市场的最重要途径。
学院派的大师们主导着这个展览的标准。在绘画技法、主题、观点上,学院派都沿袭着古典规则:艺术是永恒的、精致写实的、宁静的、伟大的、是群体理想的完美形式;古代历史、宗教、神话、权贵肖像等是固定的主题,而丰富和谐的灰阶色调,需要画师经过长时间训练、细腻调整用油比例,完成一幅画的时间要以月或年来计算。
但当时,中产阶级开始大幅兴起,参与艺术消费活动的平民也开始增加。许多画家开始顺应时代的变革开始创作符合时代感的作品,他们放弃古典主题并转而开始描绘周边的日常生活:革命的气息扑面而来,放弃意味着抗衡,也意味着对新自由的追求。
而对当时的人们而言“抽象写意=艺术的叛徒”,学院派的主流品味仍以古典标准为主,这样就使得很多不符合学院派标准的艺术家无法入选沙龙展。1863年的学院沙龙,4000多件新风格的作品被刷掉,其中就有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不能入选沙龙展,决定着一个艺术家无法获得画作的销售、经济收入、市场地位。
于是很多未能入选的艺术家们开始抗议。法国最后一任皇帝拿破仑三世,决定为没有入选的画家举办一个展览“落选者沙龙”来平息纷争,意味着当权者给了艺术圈的在野者一个公开的舞台。落选者沙龙展连续办了很多年,成为初期艺术派画家主要串联活动的画展。
光学、科学、以及伟大的管状颜料
早期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印象派的绘画是动态的、粗略写意的,强调现实生活、适应时代,如果能一次画完就不画两次。没有古典油画只能在室内完成的限制,户外写生的印象派画家所捕捉是光影刹那间变化。与灰褐色调的古典绘画相比,印象派缤纷多彩,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
物理学家奥格登·鲁徳于1879的著作《现代色彩学》中确认了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三要素与色彩体系,并且指出人对与色彩的视觉感是有自动混色的过程,这些基于现代科学研究产生的色彩学理论,对于本来就很重视光与色彩印象、又强调时代感的印象派艺术家来说,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他们愿意寻求一种基于进步科学知识的现代艺术革新。
于是,修拉创立了以点描法为特色的新印象派:以尽量不经过混色的纯色,以小圆点直接画在画布上,透过理性规划,疏密交错排列的不同色点来绘画。近看呈现非常粗糙的混杂色点,但是在一段距离之外,会在视觉中自动混色,而产生整体的视觉感觉。
1886年,修拉首次展出《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207x308cm的大尺幅画布上描绘了四十个人物。但因太过于挑战观众的审美习惯而引起骚动,被讥笑为“疯人院”和“丑闻”,25岁的修拉很受伤。
这幅作品创作耗时两年多,先绘制了400多幅素描稿和颜色效果图,以研究构图和色彩,这样的做法和外光派的快速、即兴大不相同。基于外光派的基础,选择色彩学与视觉关系的方向继续推展,使后来的画家意识到色彩似乎可以从写实的造型中抽离出来独立表现。
到了后印象派,色彩与形体开始服务于自我感受与主观感情,探索内在的多元化,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从相机的发明到色彩学的出版,从外光派到注重个人观念的后期印象派,除了科学推动着艺术的演进方式,还有什么促进着印象派的发展?
用雷诺阿的话说:“没有管状颜料,就不会有印象派”。
想要得到理想中的颜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莫奈出生前,绘画所用的颜料都需要画家自己来加工,遇到一些稀有的颜料,甚至需要到遥远的阿富汗去开采,耗时耗力,而这些成本都增加了颜料的价格。因此,古典时期的画家大多都惜料如金,用小圆头细笔,薄薄地涂在画布上。且不说绘画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各种油,繁琐的绘画过程,让画家很难走出家门。
画家们不是没有想过怎么把颜料携带出去,最开始,他们想把颜料装在容器里,比如:玻璃瓶和猪膀胱,(补充一个冷知识:猪膀胱在古代可做避孕套,暖水袋用)。但玻璃易碎,而猪膀胱每次在要用颜料时,都得用针扎,扎不好就容易爆开。
但是,在1841年,也就是莫奈出生的一年后,装有现成油画颜料的金属管被发明出来了,而且,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操作使颜料也不像以前那么贵了。赞美技术!艺术产业的分工化使得热衷户外的艺术家们可以带上颜料自信洒脱地走出家门,拥抱自然。没有管状颜料,就没有今天的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西斯莱、修拉、梵高、塞尚、高更......
印象派一路的发展都颇为波折,早期被群嘲,随后内部开始分裂,而在成立之时,由于卖不出画,艺术家们的生活也相当窘迫,莫奈写信跟朋友借钱,否则就要睡大街,他和雷诺阿靠着一身还算得体的衣服,去别人家里混吃混喝。捉襟见肘的生活消磨着人的意志,1868年,莫奈还曾跳下过塞纳河寻死。
印象派如今已成为顶级富豪的身份象征,第一个幕后推手是跟这些大艺术家们相比也毫不逊色的保罗·丢朗-吕厄。吕厄冒着20次破产的危险,推动了印象派绘画的市场。更是凭一己之力,延续和推动了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他帮助和推广了许多关键的艺术家,并改变了大众的艺术品味。
吕厄1831 年出生于巴黎,和很多沙龙艺术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个胆大喜欢冒险且有前瞻性的商人。1848年,他冒着20年之内可能都卖不出去的风险,果断筹钱买下了西奥多·卢梭的每一件作品。同时,他也是早期唯一购买巴比松画派艺术品的经销商。
他的思路是:利用沙龙艺术家作品的销售额来资助巴比松画派的项目,当巴比松画派成熟时,就用巴比松画派来支持购买印象派作品,同时,他还把成功艺术家和没名气的艺术家一起展览销售,有了大艺术家的背书,藏家对于新面孔的艺术家更容易接受——就如同今天的流量明星带动新人的模式一样。
吕厄在 1870 年代初结识了莫奈和毕沙罗。初次见面后不久,吕厄就举办了一场以莫奈和毕沙罗的作品为特色的展览。为了躲避法国爆发的普法战争,三人逃往英国。在流放期间,毕沙罗和莫奈继续作画,吕厄在伦敦购买了他们的一些画作。
他并没有先购买几件作品试水市场,而是在与印象派艺术家会面的一年内便购买了大量艺术品。他在 1872 年见面的第一天就从爱德华·马奈那里买了 23 幅画作。而在此之前,马奈的作品几乎没有卖出去过。
这种勇敢、豪气、垄断式的做法,确立了他在印象派的中心地位。独家代理艺术家们,通过个人画展和国际画廊体系来推广他们的作品,以公众免费参观为前提。因为吕厄的成功运作,印象派画家才很快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和可观的经济成功。
当莫奈对他在诺曼海岸的画作感到绝望,并表示他计划摧毁画布时(他的一生销毁过自己500多幅作品)。吕厄恳求莫奈:“请不要那样做。我给你寄钱。把画布寄给我就行了。”
他的慷慨不仅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支持,同时也为苦苦挣扎的印象派艺术家提供情感支持,即使在法国艺术机构回避他们的作品时,他仍给出鼓励的声音。
吕厄为他所支持的印象派不遗余力,1886 年,就曾前往纽约展出他收藏的作品。300 多件系列在几周内几乎全部售罄,美国市场的反应令人兴奋,吕厄成功拯救了印象派,次年他便在第五大道开设了一家画廊,将印象派艺术介绍给更广泛的北美观众。
为艺术家做个展、树立个人的品牌效应、将艺术与金融结合......与印象派打交道的50年里,吕厄一共在巴黎举办了200场展览,在纽约举办了130场展览,他一共经手过12000幅印象派作品。他的无畏和决心,以及远见,使他成为印象派的故事中绕不开的一笔。
吕厄最重要的肖像画是雷诺阿在 69 岁时创作的,这位年迈的绅士坐着,看起来很自在,享受着他在数十年的辛勤工作和冒险之后取得的成功。这幅肖像低调但深情,凝聚着雷诺阿与他之间的友谊。雷诺阿跟他的儿子曾经这样说:“没有他,我们不可能活到今天。”
许多的作品都挂在吕厄的巴黎家中,吕厄把自己的家也向藏家开放。他家客厅墙上全部挂满了莫奈、雷诺阿作品,藏家到他家做客等于到了画廊,可以看到新潮的印象派如何跟家里的装饰相结合,同时也是一种中产生活方式的展现。
新贵们何以对印象派情有独钟?
印象派画家的笔下的踏青、野餐、聚会、出游、平民的欢乐等,呈现的大多是现代生活场景,维纳斯与圣母也都不再出现。这是与古典绘画观念上的分裂,而其下的意识、目标、驱动原因都不再形同。
艺术家对时代的感受已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分化,艺术消费市场的走向也开始不同,古典油画的消费市场多为农业社会的封建权贵,税收、土地、政治权利是他们积累财富的方式。而随着工业革命与现代文明的诞生,财富的分配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进入现代之后,人类社会结构已经开始改变,对于艺术的认知观点、终端消费者也已经改变。
新富人群喜欢印象派作品的漂亮色彩,同样买古典绘画,需要懂很多历史神话典故,否则无法深度理解作品。再则印象派假画少,作品当时都有拍照,出图书,会让藏家放心。
而近些年,印象派作品在拍场上频频过亿,价值回归体现在市场层面。印象派的作品被视为市场的晴雨表,也是资产配置的优选,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其价格在震荡中表现出戏剧性的高速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买入印象派作品的第一次热潮在1965年至1971年,价格上涨了117%。之后第一次石油危机使作品下跌了54%。
第二次购入热潮更为疯狂,1982年至1990年印象派作品价格上涨了602%,接下来的3年暴跌55%。2005年到2008年,印象派作品价格迎来第三次热潮延续至今,攀升到第二次热潮价格水平的两倍。
当年以220法郎成交的雷诺阿的《包厢》,到1912年印象派绘画已被大众接受时,以31200法郎的价格再次被售出,而到了1989年(据首次交易77年后)这张作品在佳士得纽约的拍卖现场以1210万美金出售。
2021年中国嘉德首个“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夜场”中,莫奈《睡莲池与玫瑰》以1.541亿元成交,另一幅力作《台阶》以2875万元成交,卡米耶?毕沙罗《巴津库尔洗衣池》以2070万元成交,保罗?塞尚《肖像》以1265万元成交。
据统计,近三年在全球范围举办的“印象派”主题及相关展览多达二十余场,不论是东西方,都对印象派充满热情。印象派艺术家的故事被不断地写进书中、拍摄成电影、开发成衍生品,这个曾经不被看好的艺术群体早已咸鱼翻身,成为传奇,今天仍在以炙手可热之势构建着我们当下的世界与生活。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