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兹中国”在上博:从数千年前的一封信讲起

时间:2022-08-05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原创专稿

摘要:“中国”,这个3000年来不断被呼唤,烙印在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人基因里的词语,出自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其上的铭文“宅兹中国”像是写给数千年后十多亿中国人的信,它揭开那埋藏了千年的谜底——中国,3000年前铭刻于方寸之间,深埋地下;3000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流淌出一条血脉,它的名字叫做:中国。

“宅兹中国”在上博:数千年前的一封信

被认定为西周早期青铜器后,关于这一文物的考古便开始了。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发现了铭刻其上的铭文并命名为“何尊”。尊内铭文共计122个字,记载了周成王训诫勉励一位名为何贝三十朋的宗室贵族的事件。“宅兹中国”出自“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意为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


展览现场

2022年7月30日至10月23日,“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精心遴选文物217件/组,文物总量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汇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收藏的诸多重要藏品,涉及89个考古遗址,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夏、商、周三部分,着眼于中华文明探源,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大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些文物承载着夏商周时期先民们的智慧和勤劳,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及文化面貌,共同讲述中国历史上奠定华夏文明、逐鹿中原的恢宏历史。

由此不难看出,此次展览聚集了许多青铜重器,它们以庄严的造型,向人们诉说着远古的中国故事。


司母辛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通高36.0厘米,长46.5厘米 河南博物院藏

这是商王武丁的子辈为其母妇好所作的祭器,盖内与器身内有“司母辛”铭文。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 河南博物院藏

妇好墓出土鸮尊两件,形制、纹饰、大小近同。鸮尊栩栩如生,融写实与夸张为一体。鸮形器物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殷商时期盛行。有观点认为,鸮是勇武的战神,有避兵、克敌制胜的作用,或是认为鸮是商的图腾崇拜等。鸮尊的器表纹饰纷繁复杂,使整个器物显得凝重、威严,同时又展现出作器者丰富的象形力和高超的构图能力,是这一时代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


兽面纹方鼎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通高86.5厘米,口径61.0厘米 河南博物院藏

该方鼎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中,属王室重器,是商人置都于郑州的实物依据。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内,是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内城有多座大型宫殿基址,是商王室和贵族的生活居住区。外城是中小贵族及平民的居住区、墓葬区和作坊区。


跽坐人形玉佩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高5.6厘米,宽2.8厘米 河南博物院藏


齐侯盂 春秋晚期(公元前570年—前476年) 高43.5厘米,口径70.3厘米 洛阳博物馆藏

这是洛阳地区发现最大的青铜器,可称为“盂中之王”。其腹壁铸五行26字铭:“齐侯作朕子仲姜宝盂,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子子孙孙永保用之。”这件铜盂是齐侯为其次女仲姜所作的陪嫁品。齐侯铜盂对研究当时周王室与诸侯之间政治联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镶嵌绿松石神兽 春秋晚期(公元前570年—前476年) 通高48.0厘米,长47.0厘米,宽27.0厘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商鞅方升 战国晚期(公元前275年—前222年) 全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重0.7千克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器物是长方形有柄量器,外壁刻有75字铭文,分为商鞅和秦始皇两次所刻。铭文大意讲,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商鞅颁布量器的标准容量。

 


刻辞卜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卜甲长29.2厘米,宽17.5厘米

卜甲为龟腹甲。卜甲反面施钻凿灼,正面兆纹经过刻划。字中填墨。在卜甲的类型上,此卜甲为“非王卜辞”,即甲骨占卜者不是商王的卜辞。卜辞内容是一位王室贵族卜问用哪种祭祀方式来祭祀前代的女系先辈。其中包括了妇好。

 

刻辞卜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卜甲长25.2厘米,宽19.7厘米


刻辞卜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河南博物院藏

赫赫夏都:最早的中国

即便不太精通历史,人们也能大概猜想到“夏”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且不说中国自称“华夏民族”,就连何尊铭文中记载的周成王在定都洛阳时,也曾表示此地曾为“有夏之居”,以此来表明自己推翻商朝,是接续夏朝统治,以表明周朝统治的合法性。


束腰爵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夏王朝的文化已超越了部族血缘的局限,是华夏民族的文化,这样的以华夏民族文化为血脉的夏王朝,是夏商周三代正统之始、正统之源。学者王震中认为,华夏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夏代形成,就在于夏王朝是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这一复合制结构在政治实体上,既包含夏的王邦,也包括其他诸侯邦国; 在民族组成上,不仅有夏部族,还包含众多的其他部族。而受夏王支配的夏朝疆域,特别是其核心地区中原,则是此时华夏民族的共同地域。


单翼铃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鸭形陶壶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那是最早的中国,是华夏民族最初形成的地方。

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夏朝的影响。伊/洛河交汇处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夏代晚期都城。令人惊奇地是,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完整的大型都邑,对中国城市布局和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象鼻陶盉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璋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洛阳博物馆藏

二里头遗址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器礼器组合等。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并呈现出向四方辐射的强劲态势,突显了王权国家的性质。

这些特征在此后3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注入新的哲学内涵,形成中国特有的城市营造理念及文化特色。

烈烈汤誓:商王朝的建立

尽管周朝竭力否定商王朝的正统,但商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商原是夏王朝东部的方国。商人始祖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共历17世31王,前后500余年。


兽面纹盉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 河南博物院藏


兽面纹斝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 河南博物院藏


眉字灰陶拍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 郑州博物馆藏


灰陶牺尊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商王朝建立后,将王都从商丘迁到亳。后由于王位继承制度“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混用,导致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这一动乱历经九世,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九世之乱使国家衰落,诸侯莫朝。但盘庚迁殷后,历经武丁中兴后,随着国内矛盾的日益激化,随着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终于落下了帷幕。


风鸟纹石簋 商末周初(公元前11世纪) 安阳博物馆藏


兽首陶模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但商朝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 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白陶象尊 商代晚期


玉箍形器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镶嵌绿松石骨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藏

商人敬鬼祭神,宗教活动空前发达,开始使用成熟规范的文字,建立了内服、外服并用的复合制国家体系,形成以“礼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手工业门类的细化铸造了制造业的辉煌,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推向了高峰。商文化对周边方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形成了以商王朝为核心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文化区域。

在这次展览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文物看到这一点的印证。比如考古出土的徙国、舌国、息国的系列文物。


徙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上海博物馆藏


徙斝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河南博物院藏

随着商王朝统治区域的扩大,商文化的影响力大规模向四周传播。河南温县、荥阳、息县等地发现有显著殷商文化特征的家族墓葬。这些家族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使用同一种族徽文字,表明这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方国。这些方国与商王朝保持臣服和纳贡的关系。以上这一徙卣便是来自徙族。

河南温县在商代属于王室贵族的田猎区,1968年温县小南张村出土有一批“徙”字铭文的青铜器,说明此地是徙族的居住范围。


舌爵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2006年郑州荥阳小胡村出土了一批“舌”字铭文的青铜器,说明舌族在这里驻守,拱卫殷墟。


息父辛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信阳博物馆藏


鸮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信阳博物馆藏


                         息辛爵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信阳博物馆藏

息国是商王朝南面的方国,位于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河南罗山县蟒张乡出土大量带有“息”字铭文的青铜器。

事实上,从徙国、舌国、息国都为商代晚期也可以大致看出,商代方国林立的局面。

土中之周:宗法与礼乐制度

周本来是商王朝西部的方国。周人的祖先是我们都十分熟悉的后稷,善于农业更重。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西周共历11代12王,东周共历25王,前后800余年。


保卣 西周早期(公元1046年-前10世纪)上海博物馆藏


王妊簋 西周早期(公元1046年-前10世纪)洛阳博物馆藏


玉牛形调色器 西周早期(公元1046年-前10世纪)洛阳博物馆藏


人形俑插座 战国晚期(公元前275年-前222年)上海博物馆藏

周人提倡“德治”,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寄出,从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两个方面构建历一整套完备的礼乐制度,成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的核心。东迁以后,周王室衰微,丧失历实际控制天下的能力。诸侯争霸,逐鹿中原,在纵横兼并的过程中,思想和技术广泛传播,文化和民族相互融合,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梁姬罐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小臣系玉璧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蟠虺纹敦 春秋晚期(公元前570年-前476年) 河南博物院藏

就分封制而言,周王朝为巩固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将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圣王后裔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周天子是诸侯的共主,诸侯服从周天子号令,并有定期朝觐、纳贡,派兵随天子出征的义务。

 

公簋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河南博物院藏

 

应公鼎及其铭文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镶嵌绿松石云纹方豆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河南博物院藏

礼乐制度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我们熟知的享用鼎的数量外,就连日常食材都有严格的限制。例如,周天子可用九鼎八簋,食材可用牛、羊、猪、鱼、腊肉、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只能享用七鼎六簋,不能吃牛、鲜鱼、鲜腊;而高级的士只能用三鼎二簋,只能吃猪、鱼、腊肉,不仅不能吃牛、鲜鱼、鲜腊,连羊肉、肠胃都不能吃了。低级的士更惨,只能用一鼎,只有猪肉可以吃。


镶嵌银丝蟠螭纹方缶 战国中期(公元前375年-前276年) 河南博物院藏


黄子鼎 春秋中期(公元前670-前571年) 信阳博物馆藏


樊君盆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前671年) 信阳博物馆藏


番叔壶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前671年) 信阳博物馆藏

所以,如果一个普通人穿越到周朝,别说四菜一汤,鸡鸭鱼肉,可能连猪肉都吃不到了。

【后记】对历史的追溯,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千年前的夏商周所建立的制度,形成的文化,依旧在今天的生活中回响着。也正是这些被时间冲刷的有些模糊的历史,以实物遗存和文献记载解释了“何以中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