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与中国美术学院、安吉县博物馆(诸乐三艺术馆)及诸乐三家属通力合作,共汇集作品九十余件,从“诗文书画有真意——诗画”“山川灵秀集腕底——书法”“博雅通达求巧意——篆刻”“以艺为家桃李芬——教学”四个角度入手,全面回顾诸乐三的创作经历和艺术人生。
北京画院此次展览也成为纪念诸乐三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系列活动的首发站。
诸乐三
(诸乐三-艺术百科)
师出吴门,诗书画印,博雅会通
在诸乐三的艺术生涯中,恩师吴昌硕是其绕不过的一个重要坐标,“乐三”其名便出自恩师的建议,源自孔夫子“益者三乐”:“作人之乐、诗书画事之乐、篆刻之乐”。诸乐三十八岁入住吴府,朝夕学艺七年,年轻时就得恩师“乐三得我神韵”的赞赏,在诗、书、画、印四个领域继承了缶翁的综合成就,更用其一生将吴派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展览现场
诸乐三的绘画深受缶师影响,深谙以金石入画,与古为徒之道,又能吃透缶师精髓,另辟蹊径,开创新局:诸乐三先生的绘画注重诗情画意,认为在绘画前要有诗意,而后生发画意,他的绘画作品上多有题画诗,诗意与画境互为点化生发,相得益彰,意蕴横生,而画面上浓墨的铺陈与艳丽色彩的渲染,以及突破传统文人画题材的选择,都成为诸乐三绘画中独树一帜的风格。
展览现场
诸乐三的书法苍古浑厚,雄浑飞动,元气淋漓,对楷、行、草、隶等各体有全面的研究,尤以篆书和甲骨文更具个人风貌。诸乐三研究篆书时间最长,初学邓石如、吴大澂,后追随缶师精研石鼓文,由秦篆和汉碑额篆化出,自出新意;在上海美专任教时对甲骨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用篆法书写甲骨文,既保留了卜文的锐利风神,又具有古籀、猎碣的浑穆坚实,是诸乐三先生对卜文的一种再创造。
展览现场
在诗书画印四个领域中,诸乐三先生尤以篆刻突出。他秉持“印外求印”的治印理念,一方面,他能在古文字与金石文献学,以及玺、印、鼎、彝、砖、瓦、陶、石中汲取精粹,融于印中,另一方面,乐三先生认为,印章之字,当表现书法艺术之意趣,他将自己对书法的深刻体会融于篆刻,其印常有虚实相生,苍苍茫茫之意。
展览现场
诸乐三先生追随中国传统艺术的博雅之道,做学问讲求不同领域的“会通”。正如他说:“(篆刻)没有各体书法的雄厚功底,光靠‘刻’是达不到的。没有书法的修养在金石篆刻中就不会有墨气;反过来,在书画上,如没有金石篆刻的实践经验,书画上就不会产生古拙的金石气息。它们四者之间,是触类旁通的。”
开创篆刻学,从教一甲子,桃李遍天下
自1922年任教于上海美专算起,诸乐三先生从教的时间足足超过一甲子,他先后任教于上海美专、新华美专、杭州国立艺专,教授过花鸟、书法篆刻、古文、画论、诗词题跋等多种课程,与潘天寿、吴茀之共同被誉为“浙美国画三老”。
展览现场
诸乐三先生对现当代艺术院校篆刻学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贡献,他参与起草了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书法篆刻专业的教学大纲,让这门传统师徒相授的艺术形式在现代教学课堂得以实践;他力在书法教学中建立博雅兼通的学术体系,培养出具备会通与思辨能力的学子。更以年近八十岁的高龄,于浙江美院开启书法篆刻研究生教育,为中国教育史开辟新的篇章。在展厅的二层,我们特别制作了一个诸乐三先生的教育年表,不但展示了他教学六十载的重要贡献、专业著作,还记录了他与潘天寿、黄宾虹、吴茀之的艺术交往、共绘佳作。
艺者仁心,医艺相通,同于大道
除了艺术与教学,诸乐三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医,他早年曾入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行医问诊于中医院,从医时间整整二十三年,从医与从艺几乎贯穿于他的人生。医艺相通,医者与艺者向来就有很多共通之处,在诸乐三先生身上可以归结为一个“仁”字——于从艺,诸乐三秉承传统文人的气韵风骨,一方面承继了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艺文之道,矢志担当起民族艺术道统传承的历史责任,一方面又在新的历史境遇中积极探索新时代、新社会的视觉表达;于治学,诸乐三以立德树人之艺教为毕生志业,为中国书画篆刻之道统传承殚精竭虑,建构起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得以教习与传承的人文系统;于做人,诸乐三先生饱含一颗慈善、悲悯之心,其一生正义、勇敢的事迹不胜枚举,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曰:“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次展览名称的英文翻译“Benevolence of an Artist”,也是源自于此。
展览现场
恩师吴昌硕曾赠给诸乐三一首诗:“何药能医国,踌躇见性真,后天扶气脉,本草识君臣。鹤鹿有源水,沪江无尽春,霜红寻到否,期尔一流人。”这里的“霜红”是指清代的傅山,他不但博通经史,善于书画,还非常精通于医术。纵观诸乐三先生的一生,他不但完成了恩师的期待,还将其不断内化与修炼,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一位独一无二的诸乐三。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9月18日。
部分作品展示:
桃花
诸乐三 1959年 121×243cm中国美术学院藏
款识:万斛胭脂点染新,秾英灼灼擅芳春。东风披拂宜人意,何事仙源更问津。一九五九年清明后三日写于宝石山麓,希斋诸乐三并句。
钤印:希斋日利(朱)、乐三之印(白)、既寿(朱)
兰石牡丹白头竹叶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共绘 1958年 40×148cm 中国美术学院藏
款识:天寿画兰石,茀之补牡丹白头,乐三添竹并记。五八年处暑。
钤印:诸(朱)、乐三长寿(白)
瓦雀芭蕉
诸乐三 1947年 67.2×33.4cm 私人藏
款识:蕉叶一丛,舒展新绿。满檐晴风,瓦雀相逐。丁亥新春客菰城,诸乐三。
钤印:乐三小玺(白)、勇于不敢(朱)
棉花
诸乐三 1974年 141×40.5cm安吉县博物馆(诸乐三艺术馆)藏
款识:花开吉贝白茸茸,闪烁银光耀碧空。老笔纷披无俗虑,牡丹不画画棉丛。一九七三年岁次,癸丑之秋写罢并题二十六字于杭州南郊,诸乐三时年七十又二。
钤印:诸乐三印(白)
篆书登钓台
诸乐三 1961年 134×33cm
款识:登钓台。辛丑岁杪,诸乐三录旧作。
钤印:希斋(朱)、乐三大利(白)
私人藏
喜延自有七言联
诸乐三 1978年 136.1×33.4cm×2私人藏
释文:喜延明月长登户,自有春风为扫门。款识:集殷甲骨文字,时戊午秋九月望日。七十七叟诸乐三书。
钤印:诸乐三印(白)、希斋(朱)
浙江美院
诸乐三 1972年 2.2cm×1.6cm 安吉县博物馆(诸乐三艺术馆)印文:浙江美院
边款:一九七二年四月,乐三。
百花齐放
诸乐三 1960年 3.7cm×3.7cm安吉县博物馆(诸乐三艺术馆)藏
印文:百花齐放
边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文艺者当守此二语。乐刻,庚子年立秋后三日。
篆刻蒭言
诸乐三 1923年 25.8cm×16.3cm安吉县博物馆(诸乐三艺术馆)
诸乐三在上海美专授课时,首次编写上海美专篆刻教材《篆刻刍言》,分“审名”“历代印变迁”“印之制度”“印之格律”“印之章法”“印文笔法”“刀法”“识款”八个章节。
黄宾虹序诸乐三《篆刻蒭言》
黄宾虹 1948年安吉县博物馆(诸乐三艺术馆)
释文:自元代吾邱衍撰《三十五举》,续谈篆刻诸法者,不乏其人。至前清道光间,
金石学盛,潍县陈簠斋作《印举》,千玺万印,系之考释,惜未卒篇,近多
散佚。今当古物出土,玺印尤夥,乐三先生将由此编而扩充之,幸甚。戊子
八十五叟宾虹。
潘天寿致诸乐三信札
潘天寿 1939年 私人藏
内容:“乐三吾兄阁下:
得书悉起居胜常,欣快无似。弟西上,期约在本月半后,惟无同伴,殊寂寞耳。兄天才超越,兼以各项基础渊深,一着手即能超人一等,近日从事山水,亦定能获心得于不落凡近之处。弟又何敢有贡献也。(前兄所临吴伯滔纪游画册,实可取材。)(茀之有信,仍住永安未回浦,其通信处为福建永安下岭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弟此次极盼兄同行,一可免路上寂寞;二则到校后对弟学问方面有极大之促进;三对艺校中画系于弟多一联手,而兄终不肯远移文旌,实弟无福缘也。然否?耑覆即颂春祺。弟寿顿首 三月五日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