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9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武文龙
阳新,独立学者、鉴藏专家,专注于古代造像艺术研究、雕塑艺术创作
“ 以古之法,为今所用,乃向内求而为外。”
《艺术市场》:据了解,大学毕业后你从事的是广告设计、绘画艺术一类的工作。是怎样的契机让你走上古代佛造像研究之路?
阳新:大学时,我学习的是视觉传达专业,2006年毕业后的几年也从事了与之相关的工作。后来,我逐渐专注于中国古代佛造像的研究。或许在常人看来,前后变化有不小的反差,但于我而言,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阳新《如是-III》汉白玉 高45cm
其实,我很早就对古代佛造像有浓厚兴趣,尽管大学期间大多学习的是西方的美术系统和审美观念,但是中国古代雕塑相较西方雕塑所呈现出的特有意象、造型方式对我有极大吸引力。所以,在读书阶段的闲暇之余,我时常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只是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大瘾。在随后几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一直把古代佛造像当作兴趣点来研究。后来,我觉得人生总得有一件让自己抛开名利去用心做的事情,而对古代佛造像研究自然也就成了我欲终其一生的选择。
以前,我也时常想自己为何独对古代佛造像情之所钟,后来,我感觉这或许与自己童年的成长、生活经历有关。我祖辈都是从事木匠手艺,而传统木匠不仅有木工活,还包含雕花、绘制吉祥图案等工序。小时候家里随处可见类似《芥子园画谱》的古旧画谱,我觉得正是这样的生活氛围,在自己心里种下了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种子。
阳新《行星3号》 青石 直径35cm
《艺术市场》:近期,你的第一场个展“恒寂”在南京芥墨艺术馆落幕,展出的雕塑作品都是近两年的新作。谈谈此次展览的成形和主题由何而来?
阳新:事实上,前两年开始做这批石雕作品时,自己并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规划,也没想过要做展览、出版,只是觉得要通过石雕来表达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至于这次展览的举办,完全是一个因缘际会、水到渠成的结果。
阳新个展“恒寂”展览现场 南京芥墨艺术馆
关于展览主题——“恒寂”在今天并不是一个固有词汇,之所以把两字组合在一起并定为展览主题,是因为我觉得它可以贴切地体现出自己雕塑作品所传达的意象和感觉。“恒寂”能让我们生发出诸多联想,比如时间的永恒、空间的寂寥、万物的寂灭……它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时空状态,也是需要我们面对和表达的一个永恒命题。
阳新《恒星》 影像作品
《艺术市场》:具体到这些石雕作品,其形象和技法、工具都源于传统,甚至还有人为做旧、破坏的效果,即便如此,今时今人看起来的感觉又很当代,毫无时空上的违和感,似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永恒美感。这种艺术张力是如何实现的?
阳新:每位观众看这些石雕作品或许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但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需要在天马行空的想法中探寻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表达方式。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完全传统,是属于当代的,但又不脱离传统;它是超脱物象原有身份而形塑出的一种新意象。而这种超越时空的意象也确实是我想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重要部分,这种观感不因题材以及所用技法、材料的差异而产生区别。
阳新《无畏-II》 石灰岩 高80cm
这一系列石雕作品,有石窟、佛面、星球等诸多不同形象。如果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其实它们都属于人类文明的遗迹。而这些宏大的内容主题,又是选择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重组再造的方式实现了一种“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微观表达,让作品小中见大、大中有小。整个创作过程,其实有一条统一、明确的线索贯穿其中,我想这是自己不同系列石雕作品艺术风格相协调的关键所在。
《艺术市场》:通过这一系列的石雕造像作品,你最想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阳新:我想从一个宇宙的视角看人类自身文明与生命的存在,希望人们对自我生命的认知更真实、理性一些。中国文化里存在一种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重视生命个体平静、善良、包容的美好心境,而这种纯粹的美感通过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非常重要。我觉得中国古代造像做到了这种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极具中国的哲学思辨。
其实,中国的古代雕塑和西方古希腊雕塑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造型方法的不同源于它们各自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环境。但对中国古代雕塑的研究一直被忽视了很多年,直到近些年才被逐渐重视。
阳新《星尘-II》 青石 长80cm
阳新《空之火》 影像作品
《艺术市场》:你在《作石叙》中详细介绍了每一系列石雕作品的创作过程和理念,感觉这是一个极其缜密、事无巨细且全程理性严谨的过程,而最终的作品面貌却传达出朴素自然、充满感性的灵动天成,两者有鲜明的反差。当然,创作期间也有过失败,非常磨练心性。试问石雕造像和自己以往从事的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有哪些异同?
阳新:它们都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相同的地方一定会有,都会遵循一些普世的审美法则,比如得当的虚实处理、繁简构成,这些是建立在一个相同基础的美学素养之上。当然,不同的艺术媒介又有自身的属性,创作者需要吃透它,掌握与之对应的创作手法。就石雕而言,它不同于二维的架上绘画,是一个立体的存在,创作中要时刻考虑其他体面的感觉,并且整个过程只能做减法,有更大的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
在我的创作中,每一件雕塑作品动工之前都要绘制很多方案,一遍一遍修改完善,最终确定图纸方案后才会动手雕刻。每一件作品,无论尺寸大小、材质为何,都是用传统工具和技法人为手工雕刻完成的,必须完全体现人的参与和痕迹,让冰冷的石雕具有人的温度。这或许和我一直研究古代雕塑有直接关系,我希望在作品表达中要有明确准则,即追求高度还原古代雕塑,即便是细微至毫厘的细节都不能存在人为臆造,哪怕是把它拿到文物鉴定的层面,其细微处的形制风格都不会存在问题。这个创作过程饱含着我对中国古代每一位普通工匠的敬意,正是这些籍籍无名的无数匠人塑造了中华文明史里的一棵棵参天大树!
阳新《星尘-III》 青石 高50cm
《艺术市场》:从学理性的古造像研究到具体实践成为“打石人”,是否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和心得?
阳新:两者确实有很大的差别,这如同在走两条路:一条是走进去,一条是走出来。学术性的研究更多是走进去与古人创造的固有文明形态的对话;而石雕创作是需要自己从中抽离出来,依靠自身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创作出反映当下状态的作品。当然,这两条路亦是相互影响促进的,互有补益。
阳新《空衣-VI》 青石 高80cm
《艺术市场》:继《梵物志》出版后,你的新书《恒寂——石上刀工与梵影》也在近期出版,谈谈此次出版新书的特色亮点有哪些?
阳新:《梵物志》是2020年编校出版的,它主要聚焦在古代佛造像的理论研究,比如鉴赏佛像的风格、年代、真伪标准等,是通过一种深入浅出的成文方式对我理论研究层面的一些经验总结。《恒寂》是近期刚出版的,它更侧重于石雕创作实践,多是关于雕刻的流程、工具、技法等,记录了我近年创作石雕作品的过程,亦包含自己“法古为今”创作理念的阐释。
阳新|著《恒寂——石上刀工与梵影》
出版: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
承印: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787mm×1092mm 1/12
《艺术市场》:平日你好像也在做相关的艺术收藏?收藏行为对你个人有怎样的裨益?
阳新:志趣于此,做相应的收藏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在收藏中,可以让自己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和精神愉悦,而且对自身的理论研究和石雕创作都会有很大帮助。
目前,我主要收藏一些中国唐代以前的石雕作品,虽然大多是残块,但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我创作的养分。
阳新《空衣-Ⅳ》 汉白玉 高1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