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展览现场
部分参展艺术家合影
展览现场
针对当下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中国美术报》坚持连续三年举办了“高峰之路”主题展览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品牌,每一届都会针对当下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学术命题。而此次展览围绕着“以作品呈现新时代中国画的学术文脉”来展开。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姜宝林已经连续参加了三届“高峰之路”展,在他看来这个展览恰逢其时,一届比一届办得好。他认为展览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水平很高,学术性强,又紧跟时代。展览的学术气氛很浓厚,但是又很自由,每一个画家都拿出了能够代表自己创作理念的优秀作品,把自己的追求成果呈现给观众,能够体现笔墨水平和整体的学术质量;二是能看到中国画趋向现代化的转型非常突出。每位艺术家都在尝试让自己的作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风貌和自己的思维取向,且都把自己的艺术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三是笔墨的丰富性多样性,且能够以适合自己的笔墨样式来表达思想感情。这种笔墨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消融在表达自我感情的范畴里,让人很受启发;四是展览形式多样,面貌丰富,真正体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每个人的作品都有强调的个性,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形式美感和所适合表达的笔墨语言,这一点在人物画方面特别突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在画法上跨越不同画科,兼有人物、山水、花鸟题材;在代群上跨越半个世纪,覆盖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某种程度上,这些作品共同浓缩展现了新时代十年以来中国画创作的发展路向与优秀成果。荣宝斋画院中国画研究创作中心原主任老圃认为,此次参展艺术家的阵容非常整齐,是中国画在行进过程中一次最好的总结,也是中国画在创作、思考、研究、解决很多当下课题的一次客观呈现。在他看来,展览为研究中国画这十年来的发展现状提供了一个很庞大的样本库,每一位艺术家的风格和探索路径都十分鲜明。“此次我选择了一些案头果蔬习作,带有一些实验性的没骨画法,在传统没骨画法的基础上尝试与水墨做一些结合。我觉得艺术家在各个时段都有各个时段的追求,能够把艺术家的这些探索展现出来,也使得展览更加学术、更加多样。”
展览现场
在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喻国玮看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个性,这些学术探索也使得此次展览个性十足。他说:“这十年中国变化很大,美术事业也在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带动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觉得中国画在这十年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一方面体现在观念的进步,既有现代性、时代性,又有前瞻性,且绘画的个性极其突出。另一方面是艺术家在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执著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心象,讴歌我们人民、社会和伟大的时代,这一点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基本反映了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画发展的进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范治斌在现场同样对此次展览所体现出来的探索性印象深刻,他说:“展览所展出的许多老艺术家的艺术风貌让人动容,他们画面中的艺术活力和对中国画向现代性转型的探索给我们以很大启发”。此次范治斌展出了“新鲜出炉”的刚刚在大青山写生时的新作,也是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新的尝试。
展览现场
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不同画科,还是写意、工笔、没骨不同画法,正是这些新时代以来涌现出的风格多元的中国画作品,不断挖掘和承载着时代精神内涵,描绘着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气象,同时也在升华着我们对于民族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认知与情感,寄托着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与感怀。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徐卫国在看完展览后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作品都是面向生活的,而且来自于画家对生活、对自然最真实的感受,这是对中国传统优秀的创作精神的一种传承。同时,不管是人物、山水、花鸟在内容和技法上面都有很大的创新。作品涵盖范围非常广泛,风格反差也很大,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美术的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汇报,这是展览的最大价值所在。同时他也对此次辽河美术馆的展陈效果感到十分惊喜,在硬件条件和展馆设计方面都非常有特点。盘锦的美术创作氛围也十分浓厚,这次也可以跟当地的艺术家产生一些交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能看到许多盘锦当地、甚至从沈阳赶来看展的观众,他们说能在家门口看到这样高水平的展览非常难得,他们不时拍照、交流,对画展赞誉有佳。喻国伟说:“对于盘锦来说,是一次额外的收获。”
展览现场
辽河画院院长胡泽涛既是此次的参展作者,也为这样的展览能到盘锦辽河美术馆展出感到高兴。他说:“这样高规格高质量的展览的到来为我们辽宁的国画家开辟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能在现场看到全国60多位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作品真的让人受益匪浅。这次展览盘锦市兴隆台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报》社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从现场反馈来看这种努力是非常值得的,也希望通过此次学习和交流能更好地推动辽宁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中国美术报视频中心也通过直播导览的方式,将这些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观众。
展览现场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正是通过作品,我们得以具体而生动地感知和评价一个时代,并借由这些作品本身感受笔墨丹青的艺术表征背后,那些丰富蕴藉的性灵与文心。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10月10日。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