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 全国百余家高校 360余件作品 齐聚中国美术馆

时间:2023-07-14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摘要:7月11日上午,“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在中国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指导下,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合作举办。浙江省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苏州美术馆、陆维钊书画院为此次展览的协办单位。


开幕式现场

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书法教学之先河,建立了史上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60周年,也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60周年。

“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会同全国百余家高校的书法专业,分为“筚路蓝缕”、“踵事增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60周年”三大板块,呈现了诸位先师、当代名家、校友共360余件作品,辅以文献、年表、影像等方式,系统地梳理中国现代书法教育的历史与成就。本次展览呈现了六十年来中国书法教育的艺术文脉,梳理了不同时期建立的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书法学科和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绘制了新中国高等书法教育60年的大事记,涉及学科规划、教学科研、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以期在借鉴、总结和反思中谋划未来发展,共同探讨书法学科的建构方式与未来发展路径。同时,展览得到中国美院历届校友的大力支持,特设了“书学之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60周年校友展”。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韩启德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讲话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代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讲话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彤讲话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讲话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振濂讲话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讲话


展览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主持

固本培元,首开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之先河

1963年,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创了新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专业方向,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由中国美术学院发端。


展览现场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1979年,由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先生领衔,在全国首招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及外国留学生。1985年,率先获批在全国恢复书法专业的本科教学,此后,国内外其他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与书法有关的专业课程,高等书法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在国内首开艺术类实践与理论复合型博士培养的先河,章祖安先生担任导师;同年9月,招收了以中国书法的创作理论研究为专业方向的首届博士研究生。1999年,首届书法博士生的毕业代表着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教学体系的成型,标志着中国美术学院也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展览现场

新世纪的2001年,中国美院成立了中国首个独立建制的书法系,至此,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与学科构架,为国内外其他高校书法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依据。2009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书法学与教育”的本科专业方向。2022年,教育部对艺术学门类的学科专业进行重大调整,书法学科升级,与美术并列为一级学科;2023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之际,书法学院成立。

 


展览现场

从建立伊始,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们以自身精湛的艺术造诣、深厚的学术涵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中国的高等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于现代学院体系中重新建立起了一种道艺会通、学养相成的书法教育的“通人之学”。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教育,不仅代表着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方向,亦勾勒出学科建设、教学设置、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与前景规划,开辟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和当代书法发展的崭新格局。


展览现场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时至今日,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已历经一个甲子,中国美术学院培养的一代又一代书学及书法教育人才,在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勇毅前行、引领风气,成为了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促进文艺事业繁荣的重要力量。

薪火相传,谱写书法教育百花齐放之篇章

一甲子以来,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之薪火在几代书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播撒到全国各大高校,不断发展壮大,直至今日已蔚为大观。各层次学历学位教育从本科、专科到硕士、博士,如星火燎原,逐渐在不同性质,不同学缘的近三百所高校陆续展开。从综合类大学到艺术类院校,再到师范大学,各类高校培养的目标、方向、方法和展现的成果也不尽相同,实践与理论在教学、研究中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展览现场

纵观六十年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教育成效、学科机制、培养改革、学科布局、学科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既有赖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制定宏观教育政策,亦得力于各高校的自主发展,不断探索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从规模上看,我国高等书法教育逐渐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从质量上看,在书法专业人才供给不断提高的同时,高等书法教育质量也有明显提升,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重的格局,满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展览现场

在书法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社会相关人民团体、群众社团、学术机构的诞生、发展和勃兴也为传统之艺的当代振兴培育了丰沃的土壤,为高校书法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广袤的施展空间。以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等为代表的专业团体和社团也在书法事业的大繁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和文化氛围,广泛团结各高校书法教育工作者,开展书法篆刻教学、研究、创作、交流活动,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书法学科体系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事业赋能助力,极大地增强了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高校书法专业骨干参与协会和各学术团体的事务,在社会书法引导、宣传中发挥积极作用;青年学子也在书协等各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类展览中崭露头角,为书坛注入了新鲜血液。


展览现场

回望六十年,高等书法教育百花齐放。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向传统致敬、向经典致敬,并思考如何在原有的谱系中构建旧与新、立与破的交织和碰撞,包容开放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居敬履远,闳约深美,以期在借鉴、总结和反思中谋未来之发展!


展览现场

书学之路,接续先贤道统、建立“通人之学”

当代书法高等教育,正是要立足学院教育平台,补上今人之所短,发扬当代之所长。正如中国美术学院学院高世名所说,“一方面,要通过技法的纯度和理法的深度,实现书体之间的贯通、临摹和创作的贯通、书论与书写的贯通,穿透各类书体书风以形成对书法本体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回返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之初心,推进中国书学与古典学术的知识整合;使学生对传统“四部”之学有大体之把握,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规模与精神有真切之认识,深切体会书法赖以生成的文化土壤,以古文字学、金石文献为基础,实现书法与学问之贯通,以诗词研习与文言写作为路径,实现书法与心性修养之贯通。


展览现场

书为心画,书史亦是中国人的心灵史。在书道之研习中,我们时时感应到伟大书家们敏感而丰富的心灵,以及这些伟大心灵所生发出的高妙意境与美好情致。书法教育不止于技艺学习,更是中国人心志意兴之传承,书法之传习始终与古人相往还,与先贤共吐纳,与伟大作品相契相知,与千年传承绵延一体。”

 


展览现场

栉风沐雨六十载,如今书法事业的发展如火如荼,高校书法专业大规模扩展,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镇,肩负着推动书法学科发展,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搭建多元创作平台,践行社会美育工作的重要职责。通过本次展览,希望呼吁全国同道者们一起,接续先贤道统,活化历史文脉,将书法教育建设为一种“艺理相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通人之学,一种“身心发动、情意直观”的本源之学、生命之学。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7月18日。


作品欣赏:


金鉴才 行书 《沁园春·雪》(局部)


朱关田 行草 苏轼《浣溪沙》


王冬龄 草书 戴望舒《雨巷》


曹宝麟 行书《大唐西域记序》


华人德 隶书 吴从先《小窗自纪》


黄惇 篆书 《疾若惊鸿矫如游龙》


邱振中 草书 陶渊明《田园杂诗》


王镛 行草 《心持胸吞七言联》


祝遂之 行书 朱南杰《出嘉兴》


徐利明 草书 《咏蛙》(局部)


白谦慎 楷书《万卷一窗七言联》


孙晓云 行草 朱熹《观书有感》


陈振濂 行书 《自作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