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开幕现场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前言墙
展览主题来自蒋兆和先生晚年时(1983年)的自画像题识,“苍穹寥廓凌云鹤,四海波光浴彩虹”。画中的蒋先生面带微笑仰望苍穹,彷佛他亲身经历的20世纪中国发生的沧桑巨变一幕幕在自己眼前闪过,贫苦不屈的底层人民迎接新时代的欢欣鼓舞,保卫和平建设祖国的时代潮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教学体系,在自己的笔下都留下了生动的记录。这幅自画像是他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下,保持“为民写真”的艺术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精神的写照,故泰康美术馆以“境在苍穹寥廓中”为题举办展览,向蒋兆和的艺术人生致敬。
蒋兆和艺术年表 展览现场
泰康美术馆延续泰康空间2003年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从“媒介”与“建制”两个学术视角观察研究蒋兆和先生的创作脉络。此次展览聚焦蒋兆和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艺术创作、教学,汇集40余件珍贵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从三个主题深入研究蒋兆和在中国水墨人物画创作和新中国美术教育两个维度实践的广度与深度。
第一单元“媒介自觉”,由蒋先生自上世纪20年代通过上海商业艺术设计开始艺术语言的探索,呈现艺术家以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为艺术主线的形成;第二单元“体系建设”,自1950年之后蒋兆和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建立的国画写生体系,由传统的师徒相授转化为科学的学院体系教学,也是蒋兆和在艺术教育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三单元“古人今映”,以上世纪50年代以来蒋兆和以中国历史人物画像为主线,通过不同媒介的方式表现人物画的精神内核,作为20世纪中国视觉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致辞
在展览开幕式上,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说:“我小时候就知道《流民图》,更知道蒋兆和先生。蒋兆和先生画的《李时珍》《李白》,塑造了我心中的李时珍和李白的形象。蒋兆和先生那一代人用艺术、用画笔,来催人奋进,激励人们向上发展,这是老一辈艺术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今天看到蒋先生的画,看到他的经历和人生,历史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一拨传一拨,文化就是时间的积累,就是价值的传承。我觉得这个展览意义很大。”
蒋兆和先生之子蒋代明致辞
在开幕式上蒋兆和先生之子蒋代明致辞中回忆起父亲谈起《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创作背景时讲道:“有个国庆节,我的父亲带着全家人去看烟火。我记得特别清楚,父亲手指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方向说,当时他就是站在那儿,跟艺专的同事们一起,从上午等到下午,开始走方阵的时候他站在艺专队伍的第一排,扛着一面大红旗。他说的这个画面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他脸上绽放的笑容像年轻人一样灿烂。我想他画的这幅画,画的就是他自己的心境,也画的是百万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从左至右: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蒋兆和先生之子蒋代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
蒋代明将蒋兆和先生的一幅《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素描稿捐赠给泰康美术馆。
蒋兆和,《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283×132cm,纸本设色,1949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媒介自觉
蒋兆和自述:当时上海还没有门市商品广告画,于是我就想出来画广告牌的办法,把它们陈列在公司门前,以招徕顾客,效果颇好。接着又搞起橱窗美术设计,很获得该公司经理的赞许。20年代初,上海的三友实业社有叶浅予、季小波先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有张光宇、正宇兄弟和鲁少飞先生从事美术设计装帧工作,而画广告牌我算是一个开始者了......新新百货公司把我聘请到那儿搞广告画和橱窗装帧设计...上海人对衣冠服饰是非常考究的,追求新颖时髦的样式.....我对此亦很有兴趣,就下功夫琢磨起时装设计,绮华商店是专门经营妇女服饰花边用品的公司,知悉我会服装设计,就延聘我去做设计人员,兼管橱窗,还有理发厅的布置。
蒋兆和,《自画像》,35 × 27cm,素描,1938,承蒙蒋兆和家属惠允
蒋兆和,《老鼠上烛台》,24.6×18.6cm,图案,约1926,承蒙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惠允
蒋兆和16岁离开四川泸县老家到上海讨生活,在先施公司照相馆、新新公司、绮华公司先后工作7年,因其艺术天赋和深刻的洞察力,从事门市商品广告画和橱窗美术设计,与叶浅予、张光宇等中国现代美术家同时成为20年代初上海商业领域工艺装饰美术设计的佼佼者。这即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杰出艺术家媒介自觉的体现,在以求新、创新为风尚的环境中,与世界各大都市同频的上海为蒋兆和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养分。从1920年到1936年,他在实践中不断吸收来自广告设计、时装设计、摄影、图案、素描、油画、雕塑、水墨,等不同媒介的表现技巧与规律,为他推动中国画的人物造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36年以后,蒋兆和的艺术实践专注于中国水墨人物画,奉现实主义为圭臬,在继承中国民间写真术、传统国画“骨法用笔”的同时吸收西画素描技法的科学元素探索国画素描方法,从忠实地刻画对象心境的特点出发运用笔墨,生动地传达出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形象的气韵与个性,在发展民族艺术形式、探索个人独创性方面成为先驱者。
第一单元“媒介自觉”展览现场
体系建设
蒋兆和先生毕生保持“为民写真”的艺术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此次展览聚焦蒋兆和先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艺术创作、教学,汇集40余件珍贵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从三个主题深入研究蒋兆和先生在国画艺术领域对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现代转型、国画教学体系建设、古代历史人物造像作出的三大贡献。
蒋兆和,《拜新年》,104.5×53.8cm,设色纸本,1940,承蒙烟台蒋兆和美术馆惠允
蒋兆和,《给爷爷读报》,93.5×108.5cm,设色纸本,1953,承蒙烟台蒋兆和美术馆惠允
1949年以前,蒋兆和的作品主要聚焦于战争与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些作品是对残酷现实的直面描绘,背后流露的则是对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新中国成立后,蒋兆和的作品风格也显著转变。这种从战争到和平,从苦难到奋斗的主题转换,不仅是蒋兆和个人艺术风格的演变,也是新中国艺术界作为一个整体所经历的共同历史进程。面对新的时代命题,蒋兆和在坚持创作反映时代新貌的作品同时,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国画艺术一度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蒋兆和致力于在中央美术学院建设中国画造型基础课体系和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把传统的老师带徒弟的方式发展为系统的教学方法。蒋兆和将自己1920年代以来在创作中摸索掌握的水墨人物造型规律和创作方法在国画教学中倾囊相授的同时,也探索出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个人情况因材施教的教学步骤,受到院领导支持在中国画系创立蒋兆和教学体系。美术理论家在上世纪90年代将徐悲鸿提倡的、蒋兆和所实践的现实主义的中国水墨人物画与蒋兆和的教学方案和徐悲鸿的教学思想并称为“徐蒋体系”,在新中国美术院校国画教学建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单元“体系建设”,展览现场
古人今映
蒋兆和的历史人物水墨作品中在“诗圣杜甫”的形象尤为影响广泛。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被后世称为“诗史”。自1952年起,蒋兆和先生便开始为各种书籍、纪念馆及展览精心创作了一系列杜甫画像。以自己为原型,他一生中多次挥笔绘制杜甫像,每一幅作品都巧妙地融合了杜诗的意境和其人生不同阶段的面貌。蒋兆和的这些杜甫画像,不仅在艺术上受到高度评价,也极大地促进了杜甫作为文学巨匠的形象及其诗作精神的广泛传播。1952年,为冯至著《杜甫传》创作插图《杜甫像》。1954年,为傅庚生著《杜甫诗论》作《杜甫像》。1956年,为杜甫故居作《杜甫像》。1959年,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作《杜甫像》。1964年,为河南巩义杜甫纪念馆作《杜甫像》。1981年,作杜甫像《亲朋无字老病有孤舟》《新诗改罢自长吟》。1983年,作杜甫像《安得广厦千万间》。
蒋兆和,《杜甫像》,131×90cm,纸本设色,1959,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承蒙蒋兆和家属惠允
第三单元“古人今映”,展览现场
随着新中国对文化建设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苏联主导下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紧密的文化交流,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新评估和呈现变得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蒋兆和在1950年代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为古代历史人物造像,并延续至他晚年的1980年代。他的画笔下不仅诞生了杜甫、李白、陶渊明、苏东坡、白居易等文学巨匠的形象,还将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李时珍等古代科学家的肖像带入了公众视野。这些作品更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塑造了国人对于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集体想象与记忆。特别是以画家自身为原型创作的《杜甫像》,作为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杜甫名篇《登高》的标志性配图深入人心。这不仅为唐代“诗圣”赋予了全新的视觉形象,还因网络上流行的“杜甫很忙”涂鸦而成为流行文化符号,彰显了蒋兆和作品跨越时代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在大多数古人缺乏真实画像的情况下,蒋兆和的画作让这些曾经面目模糊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能够被现代社会所认识和理解。通过书籍、报刊、邮票和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介的广泛传播,蒋兆和的古代人物画作不仅拓展了传统并以今人的审美视角诠释先贤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视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单元“古人今映”,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
主办单位:泰康美术馆、云杪文化
展品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泰康保险集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烟台蒋兆和美术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声音艺术博物馆、庆云大观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江苏扬杰投资有限公司
展期:2024.3.16—2024.5.9
艺术总监:唐昕
展览顾问:谢晓冬
策展人:许崇宝,阮晶京
致谢:蒋兆和家属,吴宁女士,王安先生,李凡先生,秦思源先生,杨恩璞先生,冯宇女士,陈杰先生
展览地点:泰康美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景辉街16号院1号楼泰康集团大厦1层、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