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带你看展览 | “茫父不朽” 200余件珍贵实物全面呈现一代通人姚华

时间:2024-05-07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摘要:2024年4月23日,“茫父不朽:一代通人姚华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幕。姚华是贵州近现代十分重要的文化先贤,也是清华大学初创时期清华学堂的国文教员。此次展览通过200余件珍贵的书画、文献、碑拓、刻铜、笺纸等实物,比较全面地呈现姚华在诗词、书法、绘画、考据、篆刻、写铜画笺等领域的杰出才能与贡献,以期使观众了解一位才艺出众、立体饱满的茫父先生。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别字一鄂,号茫父,别署莲华盦主,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光绪丁酉科(1897)举人、甲辰科(1904)进士,旋公派日本习法政。1907年归国,由工部改派邮传部任主事、科长。入民国后,几度当选国会议员,参政议政并参与中华民国首部宪法编纂。后弃政从学,先后执教于清华学堂、朝阳大学、高等师范、国立美专等校,先后执掌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和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他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和戏曲理论家,被誉为一代通人,于颖拓、刻铜、笺纸等艺术形式皆有特别贡献,被鲁迅、郑振铎、陈叔通、郭沫若等人所盛赞。

  

展览现场

一代通人

刘海粟曾说:“(贵州)近四百年来,风气渐开,名人辈出,兼擅画、书、诗者,于古人必称杨龙友,于今人则咸推姚茫父先生。”


展览现场

姚华是清末民初黔中乃至全国著名的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大师,在文字学、音韵学、考据学、金石学、诗词曲赋、戏剧理论、画史画论、颖拓、笺纸、铜刻文房等诸方面皆卓有建树,被时人宗威誉为“当代之通人,艺林之耆硕”,被后人视为与王国维、吴梅“鼎足而三的一代曲学大师”。其弟子王伯群说:“先生之学,原本经史,旁通诸子百家,而深探乎吾国文字之原,凡金石、书画、篆刻,亦罔不覃思精研,一破古人未发之扃,浩然有以自得。”郑天挺说:“姚先生以文章名海内三十年,向学之士莫不知有弗堂先生。……努力经史之学,尤精说文音韵,金石书画,词曲乐律,实为一时大师。”

 

展览现场

他一生著述颇丰,晚年亲自整理《弗堂类稿》31卷,由弟子王伯群资助出版,亦有《茫父风画集》《五言飞鸟集》《菉猗曲定》《书适》等著作行世。本单元力图通过仅存之文献、书札,勾勒一位全才大师之剪影。

姚陈辉映

姚华所处的时代,正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所云“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大变局”反映在政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书画艺术亦受到强烈冲击,催生各种变革主张。留学日本经历的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人),与姚华艺术主张一致,积极倡导文人画之价值,可谓志同道合,北方画坛一时有“姚陈”之称。长期以来,晚清民国的“京派”美术,一直被视作中国绘画变革的保守营垒、有碍艺术进步的惰性力量。


展览现场

本单元择要展出以姚华、陈衡恪为代表的民国早期京派书画家作品,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概要考察可知:民国初年的京派绘画群体已超越清中晚期之因循守旧,植根中国文人画传统,吸收借鉴日、欧绘画理念与技法,形成与写实倾向的融合派争流互补、共同推进现代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力量。

  

展览现场

诗心画意

姚华是著名诗人,诗词曲赋文章皆享盛名。他曾说:“予岂能画,诗而已,书而已!”他主张作画“必欲胸无古人、目无今人,去藩篱,不瞻循,有情趣,写胸臆,始有佳遇。”其画得意境于诗心,得笔力于书法,得题材于古今图谱、身边草木,得活脱生气于自然与写生。好友陈衡恪《题姚重光山水画》诗注云:“重光画孤峭生硬,与我同趣。”一语点破二人共同遵奉的文人画观点,“孤峭生硬”固有别于画匠之流俗。事实上,在20世纪初期的北方画坛,乃至整个中国,可谓无人不知姚华大名,陈衡恪为其制印曰“无人不说姚华好”,虽半是调侃,却有七分写实。

 

展览现场

姚华自幼喜爱绘画,在晚年题画时曾夫子自道:“余自少时即喜弄笔作绘,然无师承。弱冠为诸生,乃数数为同辈弦征作便面酬应,居然以画名矣。”又说:“国变后始日伏案从事于山水,而花卉犹任其自然。”其作画并无师承,每直抒胸臆,有鲜明的个性,不可简单以“传统派”目之。在晚清民国的大变革时代,姚华与陈衡恪推崇中国画要追求人品学问及诗、书、画、印的全面修为,将唐宋以来中国“士夫画”“文人画”格局延续并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展览现场

书风雄强

姚华是诗人、学者,同时也是晚清民国重要的书画家,尤以书法为时人所称颂。目前可见姚华最早书迹,是其稿本日课《读段注说文解字逐日札记》,为日常书札行书体,可以窥见其早期书法受到宋四家与颜真卿的影响。对《说文解字》及篆书的关注则贯穿其学问与书法,对篆书的特别偏好更源自他对同乡前辈郑珍、莫友芝的敬重与追摹,其篆书结字不出郘亭窠臼。楷书根柢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间涉唐宋诸家,中年后更熔铸汉魏碑体,小字细若游丝而又精劲如铁;榜书形成冷峻雄浑而不失中正秀逸。隶书、草书皆有姿态,成自家面目。1918年,民国政府创设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姚华成为首批教员,亦主要讲授书法,可知他在当时的影响之大。在中国20世纪书法史中,姚华理应占据重要一席。

 

展览现场

金石寿永

金石之学发轫于北宋,至清代,则前有乾嘉考据之胜,继有晚清整理国故之重。其范畴涉及中国历代金石古物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以及以“金石”为载体的文字、图像之体例、风格、释义等,上自经史考释,下至艺文品鉴、题跋。因其研究对象主要以铜器和石刻为主,故以“金石”二字概括之。

 

展览现场

姚华是公认的晚清民国金石学大家。早在贵阳经世学堂读书时期,他就表露出对金石小学的强烈兴趣和天分。戊戌科考不售,返乡奋力读书著述,遂有《小学答问》《说文三例表》等金石学专著。姚华是继贵州先贤郑珍、莫友芝之后的又一位西南硕儒、学问大家,他精通小学,于诗词曲赋、书画、篆刻、典籍、碑帖、颖拓、鉴古、考据等方面,皆有极高成就。因其书画家兼学问家的多重身份,在晚清民国北方学界与艺苑享有极隆之盛誉。尤以考据题跋见重于士林,不但法书精妙,其文辞之典雅、考据之详审、位置之经营,一时无两。本单元旨在以管窥豹,通过碑帖、题跋、颖拓、篆刻等实物,呈现姚华的金石学成就之大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亲自奏刀的篆刻作品,值得珍视。

 

展览现场

写铜画笺

铜刻文房是绵延三千余年的中国铜器艺术精彩华章之余绪。民国初年,北京书画家纷纷参与铜刻文房的书画创作,个中尤以姚华最为突出,正是在他与陈衡恪的参与、指导和推动下,铜师技艺迅速提升,能够以刀就铜,表现笔墨晕染的纸绢意趣,连山水皴法也能曲尽其妙,从而开创出书画名家与社会名流广泛参与铜刻文房全盛时代。

 

展览现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姚华并不操刀刻铜,但是他亲自在铜制文房表面写画,与张樾丞、张寿丞、姚锡久等铜师合作,创作了大量精彩绝伦的铜刻文房。如果从介入时间之早、参与时间之久、作品体裁之广、作品数量之多、影响范围之大等诸多方面综合考量,姚华则无可置疑地是此间独领风骚、多产高标的盟主级人物。就实际对近代刻铜艺术所作贡献而言,推其为晚清民国第一人亦非过誉!本单元旨在通过铜刻文房和木版水印笺纸实物及文献,为观众还原姚华在民国文房领域的特殊地位与贡献,并由此勾勒其古雅的审美趣味及其广泛的社会交游。


展览现场


部分作品展示:



《寿姚茫父五十》诗稿  梁启超  纸本 31cm×22.7cm 1925年


《千金买宋刻》诗稿  姚华  纸本 27cm×14cm×2 1926年


 《寿梅兰芳三十》诗稿  姚华  纸本 27cm×37cm 1923年


《水墨凤凰图》  何威凤 绘  姚华 跋  纸本水墨 181.5cm×48.5cm 1882年1917年


《枯树图》  王云 绘  姚华 题  纸本水墨设色 102cm×25cm 1921年


《墨兰》成扇  陈衡恪 绘  姚华 书  纸本水墨 35cm×54cm 1921年


《黄牡丹图》并长题   姚华   纸本水墨设色 247cm×77cm 1928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4/48fe499a01774a5534d57368cb13f5d7.jpg

《为李释堪写枯木禅》  姚华   墨设色 160cm×40.5cm 1922年


须磨旧藏《春可悦山水》  姚华   纸本水墨设色 140cm×35cm 1922年


《篆书七言对联》   姚华   纸本水墨  159cm×35.5cm×2  约1913年


《汉代陶灶拓本》 姚华 题跋  纸墨 134cm×66.5cm 1917年


宋词摘句廿四枚印章   姚华自刻   石 大小不一 1918-1929年


摹琥纹铜纸镇   姚华 写  同古堂 制   铜 6cm×3cm×0.5cm×2 1915年


写佛造像笺纸   姚华   纸本水印设色 29cm×20cm 1950年代重印


《北平笺谱》  鲁迅、郑振铎 编印   纸本水印设色 31cm×21cm 1934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