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株小草”系列沙龙:艺术生活与城市基因

时间:2015-08-10    来源:雅昌艺术网

  2015年7月31日下午3点,“遇见一株小草”系列沙龙于琨廷实验艺术基地开幕。“遇见一株小草”是琨廷艺术实验计划首展,开幕以来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此次沙龙也是首期进行,邀请到了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三位女艺术家兰超教授、刘长宜副教授以及刘毅娟副教授,为大家深入剖析她们艺术作品背后的世界,同时,也共同探讨了艺术实验与社区生活的关系。

  北京城建集团琨廷项目营销总监徐永恒谈到:“琨廷打造艺术社区,是基于站在未来城市的基因组成形成的开发思考。一个城市的未来必然是一个想象力、创造力、沟通力、表现力的城市,而艺术是促发这一切最有活力的基因。艺术凝聚传承了文明的美好,从艺术的思考中让五千年文明的包容智慧得以蓬发。社区作为城市组成的最小基因,装载了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家庭。家庭的信仰事实上将会形成社区的信仰,而社区的信仰又引导着家庭的信仰,艺术成为最好的纽带将价值观传颂开来,这将从根本上传承文明中的升华!这将会把人民从浮躁的批评世界中解放出来,去追求祖先给予我们真、善、美的发展智慧。这将会是未来房地产发展一个又一个社区的理念支撑,建设一个社区就把艺术的种子载入一个社区。这不是一个生存问题,而是一个国家文明的发展问题。我们作为一个国企,就不仅仅是国家的企业,同时也肩负了国家的企望。我们不仅仅建设最好的建筑,更要对未来的城市贡献最好的城市基因!今天,琨廷就像您遇到的一株小草,明天就将会是一片森林。我们愿与每一位艺术家、每一位业主共同为中国文化艺术社区的兴起奉献力量,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力量。这就是北京城建的中国梦、社区梦,而这一切也必将惠及每一个孩子、老人和家庭,让我们一起“共建美好家园。”

  艺术家兰超在采访中说:“禅学里有一个词叫做小中见大,小草虽小,但是它给每一个人的启示还是很大的,我这次的展览叫做境园,里面是园林与自然山水的描绘,我觉得中国对世界艺术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书法、文人画和园林,即便是在当代,我们寻求当代的艺术表现,但是还是需要中国传统的东西继承下来,我也希望在展览中唤起观众真正心目中属于自己的一份自然天地。”

  兰超将清风明月事寄予墨山水云间的“境园”。有了这一纸园林,虽无轩楹高爽,也可“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得“袖中东海,几上西湖”之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面貌特色,居住的环境影响人的居住形式、行为、心理感受和精神追求,但是在现在的钢筋水泥城市里,我们的后代以后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现在是一个园林设计师,我很多时候都在想,我们要造一个什么样的园子来给现在的都市人?在怎样的居住环境提高人的构造、精神和思考,而这是可以用环境完全改变的。我在设计的时候取法自然,在大自然里面挖掘,我做的山水清音就是在思考,古代人为什么把自己情致寄托在山水之间,把情感用山水画的形式、书法的形式展示出来,我把二维的画转为三维的真实空间,唤起人心中的一寸净土。”刘毅娟展现了她对风景园林的理想与愿望,在方寸中体现了风景园林的优美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木石山水的巧妙结合,幻化出别样的精彩。

  艺术家刘长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情绪化的展现过程,自己童年对北京的记忆与怀念。“创作是个人的,甚至是隐私的东西,艺术很多分类,在真善美的同时,艺术给人们很大一种力量可能来自悲剧,从我自己的教育出发,从社会现实出发,已经不同于当时经历的。我们的审美来自的个人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和自己理解能力,每个人看作品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样就够了,你看到的是打动你的,这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在当代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多样化形式,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媒介,使得一草一木在艺术作品中间获得意义的升华和飞跃。无论是实验性装置或行为,抑或传统架上绘画和雕塑,以及生活设计产品或手工艺,根本上都是人与自然对话理解的结晶与成果,所以“遇见一株小草”的过程也是发现醇和自然的一个窗口。

  小草是平凡的,甚至是可见生命中最为卑微和普通的存在,但在平凡表象之下,却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蕴含在小草枝叶间的美好,竟然如此独一无二,这与当代艺术显现人性中间的差异性本质颇有契合之意。所以“遇见一株小草”的经历便是窥见当代艺术的一次际遇。

  “琨廷艺术实验计划”由国际美术基金会(WIFA)发起,联合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三家重量级学术单位,共同关注当代艺术发展的“变量”、倡导艺术实践中的新观念、新材料、新方法,推进超越权力、超越体制的纯艺术探索和创造,特别为有想法、有创意的人,提供一次展览的机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