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22 来源:雅昌
“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现场
导言:近日,深圳博物馆跨年大展“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拉开序幕,本次展览由深圳博物馆联合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林芝地区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共同举办。本次展览西藏与佛教相关的历史、艺术、法器等三方面内容,甄选历代敕封玺印与诏书、大明永乐年制铜鎏金造像、早期唐卡、明朝西藏本土造像、雪堆白造像等,内容丰富的典籍、神态夸张的面具与工艺精良的法器等各类珍品文物共130余件组。值此,雅昌艺术网近距离走进本次展览。
导览嘉宾:达珍(西藏博物馆馆长)、李林辉(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拉巴次仁(罗布林卡管理处处长)、郭学雷(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黄阳兴(深圳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高原之声”单元
“高原之声”单元
黄阳兴:本次展览从西藏与中央的关系、西藏佛造像的艺术、唐卡的艺术,以及法器的使用全方位地展示藏传佛教艺术。“高原之声”作为第一单元,体现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深厚的历史渊源。西藏是我们国家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代以来,即有“汉藏和同为一家”,所以从元朝开始,中央政府开始直接对西藏实行有效的管辖。在这一过程当中,留下了很多的实物、文献资料,包括元代中央政府赐给西藏上层僧侣的印章、官窑瓷器,特别是景德镇永宣时期的官窑瓷器,还有明清时期赐给西藏喇嘛的金印、官印,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给班禅和达赖的金印和玉册……很好地展现了汉藏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佛法之用”单元
“佛法之用”单元
“佛法之用”是第二单元,主要从艺术的层面展示西藏的佛教艺术,核心是鎏金铜造像和唐卡。这次鎏金铜造像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主要是早期引进的印度、尼泊尔的佛教艺术,到西藏早期受印度和尼泊尔文明影响下的佛造像,因为西藏地处特殊的高原区域,多元文明交汇、碰撞和融合,反映了早期西藏与印度、尼泊尔之间的文化渊源;第二大类为大明永乐年制的官款的佛教造像;第三类是西藏本土的造像,大概从元明时期开始,尤其是明代,佛造像带有浓烈的西藏本土风格,特别像是帕竹噶举派丹萨替寺的造型风格代表了西藏本土艺术非常高的水平。
此次展出的唐卡从12世纪到20世纪,经历了从克什米尔到尼泊尔、汉代艺术风格、再到西藏本土的勉唐画派的流变。早期的唐卡是展示的重点,显示出早期西藏艺术的文化特性。
“器用之德”单元
“器用之德”是第三单元,主要展示藏传佛教佛事用品,呈现藏族人民智慧与精湛工艺的结晶。佛教非常注重法器的使用,比如金刚铃、金刚杵、法罗、法号、长号,及西藏的人头骨做成的嘎布拉碗、跳神服饰、跳神面具等,在藏传佛教仪式当中法器的使用非常普遍,展现了西藏除佛教造像之外的法器艺术和仪式上所涉及的民族艺术。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明宣德 西藏博物馆藏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明宣德 西藏博物馆藏
郭学雷:高足碗形似西藏高僧所戴佛冠,故名。高足碗是最典型的藏传佛教的茶碗,由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在定制之初,高足碗从整体的造型、设计、功用即为西藏僧侣或宫廷内部的藏传佛教僧侣的饮食服务。在相关的文献里有记载,永乐六年赏赐大宝法王中就有白瓷八吉祥茶瓶,;在《汉藏史集》里专门有一段关于藏传佛教茶盅鉴赏的文字,描述高足碗有白釉、青花等釉色,龙纹等不同纹样,而且不同釉色和纹饰所表现的鉴赏品级别也不同;在16世纪的壁画里,我们也能看到当时的僧人或者重要的宗教场合里,有宗教领袖前面或者手中就把持此类高足碗的场景。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颈部饰缠枝莲托八宝吉祥纹,腹上部如意纹内饰莲花,中部书藏文吉祥经一周,意为“昼吉祥,夜吉祥, 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底饰如意图。瓷器上梵文、藏文装饰始于明宣德官窑。日喀则地区萨迦寺北寺即藏有明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
青花缠枝莲纹执壶 明永乐 西藏博物馆藏
郭学雷: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为宫廷生活而设计,有一类也是明显的具有藏传佛教的宗教意图,比如僧帽壶上有藏文。此件青花缠枝莲纹执壶通体饰青花缠枝纹,造型秀丽精巧,釉质滋润肥厚,纹饰布局疏密有致。青料来自中东地区“苏麻离青”, 青花色泽浓艳。永乐时期,制瓷工艺、青花工艺处于最高峰,充分展现出官窑青花瓷独特的魅力,也是藏传佛教里非常重要的一类。
铜鎏金四世班禅洛桑确吉坚赞像 17世纪 罗布林卡藏
拉巴次仁:铜鎏金四世班禅洛桑确吉坚赞像是西藏罗布林卡的馆藏。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布林卡的藏品共有3万余件。“洛桑确吉坚赞”意为“善法幢”,格鲁派扎什伦布寺佛学大师,喇嘛把他比喻为第二个宗喀巴。他精通显密,是西藏政教史上杰出的宗教与政治领袖,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汉、满、蒙、藏等兄弟民族的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联合五世达赖与蒙古固始汗共同击败藏巴汗势力,确立了格鲁派在西藏佛教的统治地位。1645年,固始汗赠予“班禅博克多”称号,班禅之号由此开始。四世班禅洛桑确吉坚赞是历代班禅大师里最长寿的,因其圆寂后开始班禅活佛转世制度,追赠前三世班禅,固称四世班禅。
铜鎏金八瓣莲花密集金刚 明永乐(1403-1424) 布达拉宫藏
李林辉:铜鎏金八瓣莲花密集金刚,是大明永乐年间作为明朝政府赏赐给西藏地方政府的一件珍贵礼品。中央莲台上安置主尊密集金刚,八瓣莲花内侧安置眷属尊构成立体曼荼罗。莲瓣可自由开启,上方有装饰水瓶伞盖形扣件, 闭合时状如花蕾。莲花曼荼罗造型、技法以及风格特征均为典型的明初永宣造像样式,并有“大明永乐年施”铭文,可以确定为明代宫廷汉藏艺术交融的作品,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为历代同类佛教造像中难得珍品。
布画手持金刚像唐卡 13-14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布画手持金刚像唐卡(局部) 13-14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达珍:西藏的唐卡题材丰富,不仅有人物故事主师像、历史传记,还有天文历算、藏医药,被誉为西藏的百科全书。西藏博物馆的馆藏有近4000件唐卡,这幅《布画手持金刚像唐卡》制作于13—14世纪,属于尼泊尔画派留下的珍品。此幅唐卡中金刚手头戴五佛冠,面部有三眼,龇牙咧嘴,双脚各踩一外道神,十分威严。右手上举持金刚杵,左手握金刚铃。铃与杵表示金刚部的菩萨摧毁魔敌时的智慧与法力。
尼泊尔画派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整体颜色为暖色调,构图是典型的棋格式的布局,主尊金刚居画面中心,护法诸尊安排在四周整齐的小方格内,周套自成一体呈扇形,不像晚期在四周镶边。主尊的身体比例不太协调,有造像的沉重感、坚硬,这是尼泊尔画派的一个特点。
胸饰嘎乌 19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达珍:嘎乌是藏族妇女特别珍爱的胸饰,常常使用绿松石、珊瑚以及天珠制成,不仅表现了家族的经济能力,也显示女主人的心灵手巧,所以至今仍是西藏非常受欢迎的饰品。这件女性佩蒂的嘎乌主体为八角形的盒子,面上镶各种珠宝;嘎乌也有男子佩戴的,多数是桃形或长方形,如佛龛,里面装有佛或者高僧大德所赐圣物等,挂在胸前既是装饰品,又是护身符。
结语:
西藏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影响与艺术魅力,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不断吸收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汉地文化,逐渐形成以佛教为核心、政教合一的文化格局,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特色鲜明的地域文明。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