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4-10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艺术是永动的文化,交流是艺术发展的前提,艺术创造是交流的必然与结果”。基于如此共识,2017年3月27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共同策划与大力推动下,“现象之上——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系列展”继大师基弗之后,迎来另一代表性人物——马库斯·吕佩尔茨。“从酒神赞歌到阿卡迪亚: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展”正式拉开帷幕。对于吕佩尔茨本人来说,这是他继2015年4月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的是“西方绘画的回归:马库斯·吕佩尔茨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展”之后再次来中国举办的大型个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致辞
本次展览的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举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德国策展人文策尔•雅克布,贝尔艺术中心创始人维里德里希•冯•莎尔伯爵,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艺术家马库斯•吕佩尔茨等先后致辞,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清华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贝尔艺术中心创始人、主席马跃,贝尔艺术中心总经理李佳艺、贝尔艺术中心大中国区总监庞博、贝尔艺术中心中国区代表陈媛,清华师生近200人参加了开幕式。
策展人文策尔·雅克布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艺术家马库斯·吕佩尔茨致辞
在本次展览中,参展作品的数量与规格均创下历年纪录。吕佩尔茨自六十年代至今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共计104件,包括88件架上绘画和16件雕塑作品全部参展。除了数量超越以往,作品时间跨度长达近50年,基本完整呈现出吕佩尔茨的整个艺术人生与其代表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全貌。
规模盛大的文献展
展览现场
在新落成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1-3的环形展厅中,按照时间序列展陈的是吕佩尔茨的各个时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作品,在展厅的一处暗室还以三面投影屏幕放映着反映吕佩尔茨工作的纪录片。整个展厅的色彩和灯光的布置笼罩着肃穆庄严的气氛。展览按照时间顺序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后的几个时间段,分别对应着“酒神赞歌”、“主题绘画”、“仿古典大师”、“图像系列”、“阿卡迪亚”几个组成部分。它们体现了吕佩尔茨创作生涯递进过程中的几次重要观念性变化,有着完整的陈述式和高度的文献性。本次展览能够看到20世纪60年代他得以成名的“酒神赞歌”系列,他著名的军帽、钢盔、铲子等“德国式图案”,以及各个时期不断出现古希腊雕像的形象。在中期仿大师系列中,吕佩尔茨模仿了西方美术史上如立体主义、野兽派、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拼贴、抽象表现主义和古典时期的普桑和戈雅等大师的作品,但是他的仿作是一种与其他大师平等对话式的再创作,他吸收了原作中的某些造型或结构的元素,进行了重新的解构与组合,加上他强悍有力的笔法,给人以强力的震撼。而“阿卡迪亚”系列是他近十年的创作,表现了一种美好想象的乌托邦氛围。这个部分里包含了古希腊式的“裸像”和工业景观的“鲁尔区”两个系列。
彩色雕塑
吕佩尔茨的雕塑作品
吕佩尔茨的雕塑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本次展览的雕塑更像是对古代雕塑的致敬。雕塑多采用古希腊神祗的名称,如泰坦,墨丘利等,雕塑手法上承继着古代雕塑原始、粗粝、神秘的特色,他受罗丹雕塑观的影响,多呈现雕塑形体中不完整的残缺感和融合重构的因素,就像是以大块的颜料矿石挤压、堆积、扭转出来一样,充满了结构力量和塑造感。正像吕佩尔茨说过他的雕塑是“绘画的雕塑”,在他的雕塑上经常有刀劈斧砍的破坏性笔触,雕塑浑身涂鸦般的满是红色、蓝色、绿色、白色等各种醒目的颜色,正像他在采访中所说的古代希腊的雕塑当时也是彩色的,而今天雕塑的颜色却全部褪去,他以彩色回应了古代希腊雕塑的传统,也象征着时间的永恒流逝。
绘画界的尼采
吕佩尔茨在展览现场
纵观吕佩尔茨的艺术,仿佛如他的精神导师哲学家尼采一样充满了激昂的战斗力和反叛精神,他拒绝一切“宁静”、“舒适”、“美丽”、“抒情”的画风,在他的画面中永远有激烈的冲突,纠缠和角力,他的绘画有着各种绘画元素的影子,具象、抽象、泼洒、拼贴,但是他永远不会站边,他拒绝一切陈腐的艺术观念,他的作品根本没有固定的风格和图示符号。他更是拒绝浅显式的解读他的绘画,评论家几乎无法定义他的绘画,虽然目前将他定义为新表现主义画家,但其实这只是方便评论家工作。凡是看过他大量作品的人,只会感觉到吕佩尔茨深沉厚重又狂野不羁的自由艺术力量,尤其在看到他工作录像中他的形象和状态,他绝对是一位绘画界的斗士,他仿佛带着刀斧一般去绘画和雕塑。如果从表面上看吕佩尔茨是一位现代主义大师,但他对于古典文化更心怀向往,他不仅借用了大量古希腊、中世纪、古典时期的作品的结构和造型手段。更是将古希腊悲剧的精神注入到作品中去,这使得他的作品绝不是手段技巧风格的变化,而是一种永恒艺术精神力量的彰显。绘画对于他不仅是从15岁就开始的一种本能习惯,而且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信仰,他认为没有比绘画更高的存在,绘画是他一个永生不间断的过程,绘画就像浇花,如果不画了,绘画也就死去了。
充满个人魅力的艺术家
吕佩尔茨接受艺术中国记者独家专访
在公众场合中,吕佩尔茨是一位魅力四射的艺术家。已逾七十高龄的吕佩尔茨身材高大,拄着拐杖,戴着黑色的礼帽,配上修理有型的白胡子,像是一位从十九世纪穿越过来的欧洲贵族绅士,尤其是他在讲坛上谈论他充满哲思的话语时,更是大师范十足,在他身上似乎能感觉到德国伟大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康德、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胡塞尔、歌德、海涅等人投射出的精神传承力量。
吕佩尔茨在表演爵士钢琴
就像尼采对过往文化采取“重估一切价值”那样的态度,吕佩尔茨在思想上是艺术界的尼采,他的言论有时比他的绘画更引人注目,他在各种场合里高度肯定了欧洲绘画艺术的崇高地位,毫不隐晦的反对以波普艺术为代表的美国式绘画。他认为欧洲艺术家只会提出问题,但美国艺术家只给别人现成的答案。他也反对当代艺术里面铺天盖地的观念和以新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艺术。他抱怨现代艺术学校里的学生规矩老实,不再喜欢绘画和写诗,而是满脑子的项目计划和喜欢热衷各种社会问题,在他看来绘画才是艺术家最值得去做的事情,其他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目前对于艺术的定义外延趋向于泛滥,而全球文化趋于单一化倾向而地域文化特色在逐渐减弱,他对于中国伟大的古代传统艺术心怀敬意,对于中国未来的艺术充满了期望。同时吕佩尔茨也绝不是一位书呆子型艺术家,他就像文艺复兴的艺术大师一样多才多艺。他不仅擅长绘画和雕塑,还写诗歌和散文(这次展览将在稍后呈现),同时也是一位狂热的爵士钢琴和足球的爱好者,在3月26日在清华美院讲座结束后,他现场即兴演奏了自己的爵士钢琴曲,让清华广大师生和媒体记者领略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精彩绝伦的艺术魅力。
“现象之上”系列展览推动艺术交融
贝尔艺术中心创始人维里德里希·冯·莎尔伯爵致辞
“现象之上”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系列展览,是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发起并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德中文化交流项目。其希望将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的原作引入中国,促进中德艺术家之间更多的交流和探讨,使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观念等方面有新的思考和突破。同时还可引进德国先进的策展理念,通过展览、研讨、讲座、公共研究、教育和学术出版等方式来综合规范地呈现展览。并且,这一系列展览将从中国历史现实与艺术现实的角度来展开对新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
在这一宗旨下,2017年3月26日 15:00、2017年3月28日18:30分,作为此次吕佩尔茨作品展的系列活动,吕佩尔茨本人和此次策展人文策尔·雅克布博士,将先后举行“对话吕佩尔茨”和“重识吕佩尔茨”两场重要活动,通过多个角度与大师对话,感受文化交流的,并在雅克布博士的专业解读中,对吕佩尔茨作品、对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欧艺术交流进行深入解读并产生全新的理解。
德国贝尔艺术中心秉承促进德中文化间的交流的宗旨,德国贝尔艺术中心此次展览后,还将陆续推出德国新表现主义重要的艺术大展。
本次在清华的展览将持续到2017年4月28日,稍后展览将在南京继续进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厅中反映吕佩尔茨工作与生活的投影录像
展览作品
《阿卡迪亚》,120x220,综合材料,2011
《奥菲鲁斯》,260x285,布面油画,2004
《白天》,130x162,布面油画,1993
《梳子》,50x140,布面油画,1968
《尤利西斯·三》,130x162,综合材料,2011
《穿西装的男人·二》,250x187,布面油画,1976
《空间幽灵:无神论者》,200x162,布面油画,1987
《淋浴间-•-一》,179x83,纸本油画,1982
《你所知不多,公爵夫人回答道》,93x70x65,青铜色漆,1981
《泰坦》,253x59x196,青铜雕塑,1986
《田园风光·二》,275x201,布面油画,1969
《头盔·二》,235x190,布面油画,1970
《无题》,162x130,布面油画,2008
《尤利西斯》,135-x-45-x-33-cm,青铜雕塑,2013